区角活动中幼儿探究兴趣的培养_区域活动及指导
二期课改的实质是教师教学方式与幼儿学习方式的变革,幼儿探究性学习是二期课改的一大亮点、热点。自主探究学习成为幼儿获得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而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是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探究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推动人探究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可见幼儿探究兴趣的培养比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种丰富的、适宜的物质、心理和有情感的环境,让获得充分的大量的自主活动与探索的机会。
一、对区角活动的内涵和外沿的认识
区角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具有教育性、趣味性、操作性、创造性、探索性的自由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的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区角活动是幼儿开展学习的有效形式,它与探索型主题活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具有良好氛围和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的教育环境群,通过幼儿与材料、环境、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区角活动的价值在于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兴趣。
区角
活动能弥补集体教学中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性化差异的先天缺陷,让每位幼儿都能受到的关注。了解每位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条件使每位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得到具体的落实;使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
区角活动的基本指导方法是:教师在活动前创设体现幼儿主体性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 和材料,在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幼儿的需求,给予适时适度的启发和帮助,了解幼儿的“ 水平”。活动结束前,为幼儿创设一次交流表达的机会,引发的感受,把区角活动中获 得的经验加以提升。
二、区角活动中探究兴趣培养的材料投放原则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必须根据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地投放,幼儿能在自主选择、操作、摆弄中发现问题,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材料,创设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良好的心理氛围。为此,我们认为设置区角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兴趣性原则
皮亚杰提出
;“儿童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的,兴趣能驱动幼儿的活动欲望。例如:我们投放在区角中的材料很鲜活、色彩也很艳丽、奇特,而且带有未知、新异的特征,所以能激发,他们拿起自己想玩的材料,不断地摆弄、操作,保持了孩子们的新鲜感,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层次性原则
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驱动不同层次的探究兴趣,根据孩子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提供不同的需要的内容、知识层次不同的材料,让每位幼儿量力而行,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在表现自己的能力和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自己的探究兴趣。例如:在益智区投放拼图时,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不同材料,第一层次是最简单的卷筒转成一幅画;第二层次提供了4—6幅片图并且提供范例;第三层次是提供6幅以上的片图并且不提供范例,这样层层递进,为不同的提供了不同的材料。
3、愉悦性原则
探究兴趣的培养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心理条件即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例如:在区角活动的创设上我们让每位幼儿能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来进行活动,我们的介入主要是观察幼儿的需要,要学会 “等待”,学会与幼儿平等相处,让体验到活动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探究的兴趣。
4、情境性原则
区角活动是以的自主活动为活动方式的,所以,在许多时候处在隐性的地位,而将材料推到了显性的位置,使在投放材料时所创设的情境能赋予材料以生命力,激发幼儿的兴趣,暗示来参与
活动。有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幼儿就能根据情景一步步完成探究任务,使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经验,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进探究欲望。例如:在结构区我们投放了许多结构材料,供幼儿操作摆弄,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渐渐失去兴趣,这时我们摆上几个娃娃,创设一个家的情景,在情景隐性作用下孩子们根据情景为家制作碗、桌子、床等物品,又一次激发了的探究兴趣。
三、区角活动中探究兴趣培养的过程操作模式
在幼儿进入区角活动前,教师首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各种区角活动的材料,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角活动区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教师在幼儿探索过程中观察幼儿,碰到幼儿自己难以解决问题时,适时适度介入,并鼓励诱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在幼儿完成探究任务后,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表现探究结果,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空间,充分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望,以此不断激活的探究。把区角
活动中发现有价值的探索内容预设为一个主题让全体幼儿去探索研究,使每位都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四、区角活动中探究兴趣培养的策略
1、材料配置策略
材料配置策略是指在幼儿活动前,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探究兴趣、培养目标、创设环境、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一切必须的物质准备。区角活动是培养幼儿探究兴趣的载体,因此在幼儿未进入区角活动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精心创设环境,提供材料。首先是制订培养目标或活动要求,以目标为依据选择内容,创设环境,投放材料,做到内容与目标相匹配,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其次是层次性,区角活动的材料是幼儿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学习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能引发什么样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根据不同区角活动的性质,创设一个不同的游戏环境,学习性区角活动需要个性独立地探索、研究,自主地在操作摆弄中学习,环境的设计上要相对安静些,以防幼儿在活动时相互干扰与影响。而游戏性区角活动主要是让表达表现自己的经验,体验快乐,感受到探究创造的乐趣。在环境的创设上要宽松自由些,如:
语言区在设计上既要有不同层次学习语言的材料,在环境的创设上又应以安静为主,不要与区放在一起,以免受到干扰。
2、适宜介入策略
适宜介入策略是指在区角活动过程中,遇到幼儿有困惑时,给予幼儿必要的诱导,使幼儿在继续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鼓励探究问题的策略。区角活动是非正式的活动,因此其主要的活动形式是自主探究,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环境是否适宜幼儿的探究兴趣,预设投放的材料是否满足幼儿的生成发展需求。其次观察了解幼儿学习探索的情况,如:哪些材料最吸引幼儿探索,幼儿哪些探索内容感兴趣,在探索过程中幼儿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当幼儿遇到困难一时难以克服时,的介入指导要及时适度,即:鼓励再努力一下,再想一想,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但当孩子实在难以解决时,应予以启发性的帮助,让探索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直到孩子们有所收获,让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由探索的
活动天地。
3、交流提升策略
交流提升策略是指在区角活动接近尾声时,组织相互交流体验与收获的活动过程的策略。由于区角活动以个体研究为主,每位幼儿都具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在区角活动接近尾声时,组织幼儿相互交流切磋,让孩子们把自己探究的事物、发现的秘密以及解决问题表达出来,使孩子们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孩子们在交流体验与收获的过程中分享了他人的快乐与成功。例如:一次孩子们在玩蜡烛中发现把瓶子盖在蜡烛上火会灭掉,当一位幼儿说出他的发现时,许多幼儿都不信,说是这位幼儿是用力过猛把火给弄灭的。不直接告诉是怎么回事,而是和孩子们一起重新做了一次实验,使孩子们懂得确实是因为盖上了瓶子火才灭的。在交流中,孩子们了解这一现象,体验了一次发现的乐趣。
4、悬念设置策略
悬念设置策略是指教师将幼儿在一次区角活动结束时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悬念,让幼儿在下次活动中找答案的教学策略。每次区角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如何将幼儿的探索积极性、主动性加以保护,并使之延续和发展,使孩子们能比较持久地对探究物发生兴趣,必须将幼儿相互交流时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出来,鼓励继续探究,直到发现它的秘密为止,这样为下次的区角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也为下一次的区角
活动的精心准备提供了目标要求。例如:上例蜡烛灭火,由于做了实验,许多幼儿都对这个实验感兴趣,在下次的活动中老师必须多准备一些蜡烛和瓶子,同时在结束时提了一个悬念:为什么瓶子盖上去火会灭?激发了下一次探究的兴趣,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深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