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组织托班幼儿系列游戏活动三点谈_幼儿园托班专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儿童潜能的开发更加受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对儿童早期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中明确指出:“倡导并支持开展3周岁以下婴的早期教育。”这些为我们研究3岁前儿童早期起到积极的推动。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途径。托班幼儿年龄小,他们受感知经验及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自主选择游戏的能力较差,因此,他们对成人预成或随机生成的游戏很感兴趣。同时,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也会有突出其想。突出指导与幼儿主动探索、实践相结合的系列游戏活动的特性与托班幼儿的游戏特点一拍即合。因此“如何设计与组织托班幼儿系列游戏活动,使游戏材料的投放与指导更有利于促进托班发展”成了我们本学期实践与探索的重点。经过一学期尝试,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点认识。
一、系列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首先要从的兴趣点、好奇心出发
在托班无论是自主游戏还是集体游戏,游戏成功与否取决于幼儿对游戏有多大兴趣,对游戏的结果和玩具材料是否产生好奇。托班幼儿由于经验、能力的差异往往在游戏中表现出独特行为,这就需要对幼儿随时产生的兴趣和需要做出敏锐的反应,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的变化随时调整游戏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更有效地激发幼儿游戏兴趣与主动性,而且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系列游戏活动内容。有我为设计的“玩色玩纸系列游戏”之三“团纸拓印—小树开花了”的游戏,
开始我只是把它设计成“玩纸系列”之一,可当我发现幼儿对游戏的某个结果—“红花”印在“黄花”上,花的颜色就变了感兴趣时,马上调整了自己的设想,把玩色融入到系列游戏中去,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在系列游戏中我添加了“变色纸”,“会跳舞、画画的小球”等内容,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还培养了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充分调动了的视觉感受力和动脑思考的能力。
二、系列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应以日常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为源由
托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游戏规则意识不是很强,经常会在游戏中出现忽视规则的行为。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教,效果恐怕是小之甚微的。把日常游戏中出现的行为问题融入到系列游戏活动中进行,效果就会非常好。在户外玩滑梯时,我多次发现个别幼儿滑完后不马上离开,造成了滑梯上的拥堵现象,很危险。为此我在“小汽车”的系列游戏中增添了“立交桥”的游戏。游戏时我引导幼儿逐个“开车”上“桥”(滑梯就是立交桥),并在幼儿“开车”下“桥”时变绿灯,让幼儿滑下后根据绿灯指示即时离开,避免了“桥上”的拥堵现象。游戏玩过几次后,我有意识地请以前在滑梯口喜欢停留很长时间的幼儿充当“信号灯”,指挥“桥上来往车辆”。这个游戏,基本上改善了幼儿玩滑梯时出现的问题,游戏的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其效果强于以前多次的说教。此系列游戏不仅锻炼了幼儿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及灵活性,还促使树立起了规则意识。
三、系列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充分考虑到如何调动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托班的思维特点是具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这就要求在
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和探索。托班幼儿游戏时需要有丰富的、可直接动手操作的材料,托班幼儿游戏内容的提供要注意符合幼儿兴趣点,要有利于调动幼儿思维积极性,从而达到实现培养其探索兴趣和欲望的目标。我设计玩色系列游戏活动时,注意了两、三岁幼儿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在组织其中“会舞蹈、会画画的小球”游戏时,为了调动幼儿探究的欲望,我把游戏的材料放在班里较明显的位置上,引导幼儿自己发现。当有人问我那些纸盒、桃核、纸球、颜料的作用时,我故作神秘地说:“我的小球会跳舞,还会画画呢?”我那炫耀的语气和那新奇的会跳舞、会画画的小球,吸引了班里大多数幼儿。有的幼儿好奇地问我:“小球怎么跳舞、怎么画画呀?”我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动手操作,这一做法并没有泯灭幼儿的兴趣,反而更加调动了他们的探究欲望,纷纷进行了尝试与操作。当自己的探究和实践有了满意的结果后,每个脸上都洋溢起了成功的喜悦。
游戏对托班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可以从游戏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获取信息。这些的不断涌入,会促进幼儿主动交往、积极思考等能力的发展,而新奇、熟悉的玩具可以激发幼儿新的创新和探索。因此,游戏是幼儿自主发展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设计、组织符合幼儿兴趣点、贴近幼儿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幼儿思考能力和解决日常幼儿不恰当行为的游戏,能为的开放性思维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并能更好地促进
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