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8 > > 详细内容

接到退稿信之后_校园文学

    李波
    1915年,俄国的一位27岁青年写了一篇作品《愚笨的一天》,寄给了当时编辑《记事月刊》的高尔基。两周之后,退回了原稿,并附有高尔基的一封信:“故事的题材很有趣,但写得不好:没有写出背景,对话没有趣味,主人的体验的戏剧性写得不清楚。你再试试写点别的东西吧。”
    从此,这位青年13年没有动笔。他悲观失望了吗?没有。十月革命后,他领导了“高尔基工学团”,使一批被旧生活残酷蹂躏的流浪儿变成了社会新人。在、改造“流浪儿”的过程中,他阅读了古典文学名着,投入生活激流,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搜集、整理了“流浪儿”在苏联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健康成长的生活史实。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后,特意来到了“高尔基工学团”,并跟这些失足青少年生活了三天。高尔基在与“流浪儿”愉快、亲密的交流中,在仅巩固了他与“流浪儿”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而且看到了当时国内到处存的儿童流浪和儿童犯罪的现象,以及一位青年是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消除挽救这些“流浪儿”的。尤其是,高尔基听了这位青年的汇报后,对于他在教育、改造后讲和失足青年中付出的艰苦劳动更为感动。高尔基热情鼓励他一定要把这段有意义的生活记录下来,请他写一部书。高尔基说:“你做的这一切真使我感动,你应该把这一切都写出来,不应沉默。不应该把你在艰苦工作中获得的成就秘而不宣。写一本书吧!”这位青年在十几年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在高尔基热情的帮助下,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创作了一部着名的长篇小说《教育诗》。《教育诗》的扉页上写道:“谨以一片忠诚和热爱,献给我们的领导人、友人和导师马克西姆·高尔基。”
    这位青年就是后来苏联的着名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1888-1939)。马卡连柯在回忆13年前的往事时说:“读高尔基的退稿信时,我非常明白,我没有写作本领,我需要。很可能,在我心灵的深处已经留下一道不愉快的印痕,但是,我认真地持久地学习着。”
    接到退稿信后不气馁,认真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勤奋的学习,终于取得了成功,这就是马卡连柯留给我们的重要启迪。
    摘自《小阅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