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8 > > 详细内容

解读不给儿孙当马牛_父母心事

    我不知道这句“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给儿孙当马牛”的老话,是那位先人说的,可我知道它早以成为中华民族的谚语,在我们中国流传了许多许多年。它的大意是告诫老一辈们,晚辈人有晚辈人的使命和发展道路,教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做的过程中得到历练,获得生存能力,不必为他们过于操心与担忧,更不要事事替代,因为替代是不会形成能力的,许多事情只经历了才能获得。否则,会适得其反,束缚他们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我还知道这句话早以被我们当做家庭的经典,念了许多许多年,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它当做“经”来常念,如有的人看见人家老辈人,接送孙辈上下学,或是替儿女操持些家务,或去解儿女临时之困等,就不屑一顾地说人家:“儿孙自有儿孙福,我是不给儿孙当马牛啊!”然而,却很少把它当作“典”来数,即从典范的深层意义上去理解它。因此,也就常常当做一句老俗话说说而以。
    我以为“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给儿孙当马牛”这句话,从“典”的意义上来说,是老一辈人教育子女的一种大境界。因为它是站在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的高度,来看待儿孙的未来的福的,他们深知儿孙们,将来只有为社会担当大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获得社会的认可,得到社会地尊重,才是真福。他们也深知为子女能够获得其福而去创造条件,那不是当马牛,而是履行着社会的责任。这种对待子女的成长的观念,抛开了那种“养儿妨老”的狭隘的育人观、人才观,真是一种大境界。
    “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给儿孙当马牛”,它又是老辈人对晚辈人的一种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的态度,是一种大爱的体现。这样的老辈们,深知每一代人,都要完成所处的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以及具备与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心理行为与人格,因此才尊重晚辈们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所做出的选择,相信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闯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才摒弃“娇惯之溺爱”,“替代之错爱”,“苛求之非爱”,而严格要求晚辈们去经风雨,见世面,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吃苦耐劳,学会生存,实行担当大任的磨练,这种不给儿孙当马牛的态度,实在是一种大爱。我们的许多伟人对待子女的态度,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典范。
    “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给儿孙当马牛”,还是一种大智慧。我们说对后代的教育既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又需要有担风险的勇气,它表现为一种智慧。有则寓言说,狐狸对出生的小狐狸,精心养育,倍加呵护,但到了小狐狸该出窝时,它又似乎很残忍地把小狐狸一个一个地咬走,让它们去经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获得智慧和本领。我曾纳闷,狐狸怎么那么聪明,它能变着法的骗下乌鸦嘴叼的肉,它能跟在老虎的后面,吓跑其他动物,以此在老虎面前树立自己的威风,原来如此啊。哈哈,狐狸尚能如此,何况人乎。
    当然,那些丢下幼子不管,让他们流浪街头的爷们,你们就别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给儿孙当马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