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视频网络间采用文件方式传输节目数据的可行性分析_计算机论
数字视频网络间采用文件方式 | ||||||||||||||||||||||||||||||||||||||||||||||||||||||||||||||||||||||||||||||||||||||||||||||||||||||||||||
摘要: 关键字: abstract: keyword: 数字视频网络给电视业者带来的变革已经毋庸置疑了。许多电视台都在考虑或正在使用非线性视频编辑环境全面的替换传统视频编辑环境,使用硬盘播出系统取代磁带播出的方式。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有着被所有人看好的前景,硬盘录像机和蓝光盘技术在摄录设备中已经开始应用。非常明显,很快数字非线性视频编辑技术就会占领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环境的各个环节。
节目制作网络是数字视频网络毋庸置疑。硬盘播出系统包括了分散的节目上载系统,集中的存储单元和数据库管理体系,视频流输入输出接口,具备了一个视频网络几乎所有的要素。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硬盘播出系统也是一种视频网络。利用技术的节目存储系统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也是相对独立的数字视频网络。而随着硬盘录像机和蓝光盘技术的应用,前期设备也将会脱离单机单任务操作的状态,加入视频网络的环境中。 此种工作方式的好处是各个环节在完全独立,通过磁带作为环节间数据传送的媒介,不需考虑不同环节设备之间的接口协议,也不需考虑各个环节内部的文件压缩格式和交换格式,只要统一磁带格式即可。各个环节相互独立的另一个好处是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影响,安全性和可维护性较好。 从整体上来看,在这种方式下工作,数字视频网络所带来的集中、共享、设备资源消耗少和高效的优势,在网络间大量利用磁带上下载的过程中几乎消失殆尽。 在这种工作方式中,上传工作站是网络里的一个有卡工作站,可以回放编辑完成的节目成片。采集控制工作站是硬盘播出系统的一个节目上载控制站点,它可以控制视频采集通道矩阵中某个通道的工作状态。我们分别在上传工作站和采集控制工作站上安装以太网卡,使用双绞线,利用tcp/ip协议建立了一个点对点的控制流通道。利用视频线在上传工作站和硬盘播出系统的采集工作站之间建立了一个sdi数据流通道。这种连接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儿类似远程采集系统。 从图-5可以看出,这种工作方式比使用磁带的工作方式减少了一次节目下载时间,一次编码过程和一次解码过程,并且免去了磁带的人手传递,减少了接口设备可能对节目数据的影响。相对与使用磁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在我们设计的节目网和硬盘播出服务器的连接方案中,使用一台带有fc接口和告诉ftp接口(光纤或千兆以太接口)的计算机设备作为节目制作网络的网关。使用光纤网卡或千兆以太接口与硬盘播出系统的网关设备连接。在该网关(即上传工作站)上建立一个ftp服务器。硬盘播出系统通过ftp登陆的方式访问该网关,将节目制作网络产生的,可以为硬盘播出系统所识别的,满足播出要求的视音频文件拷贝到播出服务器的硬盘存储阵列中,经过编目加入播出列表程序后用于播出。其数据结构流程如图-7所示。 由图-7可以看出,使用文件方式进行数字视频网络间节目数据传输,实质上是将节目制作网络中的节目数据文件直接用于播出。这种方式比采用流方式可以减少一次编码解码的过程,而且由于是文件到文件的传输方式,可以完全排除外界因素对视频信号质量的影响。 采用ftp文件方式传输数据,可以完全根据通道的数据流量来考虑传输时间,而不需要根据具体节目或视频文件的时长,以千兆网卡为例,1000mbps速度传输8m码流的mpeg-2长gop,理论状态下满通道占用可以达到1000/8=125倍的传输速度,即1小时的节目需要半分钟左右就可以传输完毕。当然这是一种理论状态,工程中涉及到网络连接的实际传输速率,文件的结构、磁盘读写速度等因素使传输速度不可能达到上述理论状态,但对于以8m码流的视频文件而言,至少可以达到20~30倍的传输速率,即1小时时长的节目在2~3分钟之内可以传输完毕。同时在一个通道内可以传输多个节目文件。另外该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几乎所有的ftp服务软件均支持断点续传功能,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流方式传输时遇到错误必须从头重新传输的问题。 这种工作方式在工程比使用流方式传输视频更容易实现。流文件传输需要编写建立双方专有的通讯软件,采用握手的方式交互数据,就像电话一样,一方不接听双方就不能通话。而对于文件方式传输只需在发送方建立一个ftp服务器目录,将所需要传输的视频文件放进目录里,接受方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时间从该文件目录中获取文件,这种方式和从互联网上下载文件是完全相同的。在本文所举工程例子中,节目制作网络可以采用一台普通的计算机作为ftp服务器。ftp服务器软件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都提供支持,例如windows 2000中就自带iis系列的ftp服务器。对于硬盘播出系统可以使用其异步接口板卡或部件作为网关,如pinnacle mediastream系列视频服务器使用mediastream connectplus部件作为其千兆异步接口,支持标准的ftp协议,而sony的mav-70、mav-555系列服务器也可以通过分别加配bkma-7045和bkma-550板卡提供千兆异步接口,支持标准的ftp协议。在这种工作模式下,节目网络和硬盘播出系统均不需要对自己内部的数据结构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造,只需要通过千兆异步接口,采用文件到文件的方式传输视频素材即可。 我们下面可以采用表格的方式对上述三种数字视频网络间节目数据传输方式进行对比。我们选用三种不同压缩码率的节目视频文件作为对比的参照,以上述节目制作网络向硬盘播出系统传送节目为例,从上载到播出各个环节进行比照。 假设节目制作网络可以提供mpeg-2 全i帧 50 mbps码流、mpeg-2 全i帧 30 mbps码流和mpeg-2 ibbp帧 8 mbps码流三种压缩格式的视频节目成品文件,以上文件均可为硬盘播出系统所识别和使用。 表-1现显三种传输方式在传输各个环节的特性,表-2对比了三种不同的mpeg-2压缩方式在三种传输方式下各自的特性参数。 表-1:
表-2 :
注:1文件大小的计算方法为 文件大小≈码流mb/s×60s×60÷8b/b 表-2 由以上两个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采用这三种工作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传输节目数据的各自特点,而采用文件方式与前两种方式对比,具有传输环节少、速率快、灵活性强、可以同时执行多任务,信号损失少及工程实现简单等多种优势。 既然采用文件方式的优势如此明显,那我们所有的所有视频网络都通过这种节目方式传输节目或视频不就完了?但问题也并非如此简单,我们希望再通过一个工程例子来说明采用文件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交互数据所面对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该例子是一个已经产品化的集中上载的工程。节目制作网络规模的日益膨胀导致单机上载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电视台的胃口了,所以集中上载作为制作网络的一项功能需求被提了出来。该工程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采用文件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交互数据的范例,它所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某个层面上反映了我们想要探讨的,使用文件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交互数据所需解决的问题。 该工程方案如下: 该方案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带存储单元的多通道视频服务器,作为集中上载的第一个环节,视频输入通道分别与录像机、摄像机等传统前期节目相连。录制控制工作站通过422控制矩阵控制视频服务器的输入通道进行节目素材上载,以视频服务器所提供的视频文件格式存储在服务器本机存储单元内。视频服务器利用千兆异步接口通过网关与千兆以太交换机连接,利用标准的ftp协议将服务器内的视频文件通过转码工作站传输至节目制作网络的硬盘存储阵列中,提供给编辑环境进行编辑制作工作。转码工作站是一台带有千兆以太及fc接口的高性能计算机,视频文件通过千兆以太接口进入转码工作站,经过处理后通过fc端口输出至节目制作网络的硬盘存储阵列。转码工作站所做得工作是在视频文件的拷贝过程中改变文件的格式,将视频文件由视频服务器所支持的文件格式转换为编辑环境所识别和可使用的视频文件格式。 这种工作方式建立后,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传统使用sdi、模拟复合分量接口的设备可以使用视频服务器连接上载,而对提供千兆以太接口的设备,如硬盘录像机、sony的e-vtr及基于文件系统的蓝光盘摄录设备,都可以通过标准的千兆以太接口和集中上载系统中的千兆交换机连接,通过422控制或以太网络和控制环节连接。可以方便的利用ftp方式进行高速文件上载的工作,并且在加入这些设备时,对集中上载的系统配置和控制操作无需进行大的调整或更改。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大家都使用同样的压缩方式,那为什么还要使用转码工作站?使用文件到文件的直接拷贝,把视频服务器的文件拿来,直接拷贝到节目存储网络的硬盘存储阵列中使用不是更有效率?这个看似有点儿可笑的问题,却引出了利用视频服务器集中上载工程方案,或者说是使用文件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进行节目数据传输所需面对的最大困难:即不同的厂商提供的视频文件格式互不兼容。 所有的视频产品服务商都不买别人的帐,我的服务器有我自己的文件格式,你的板卡有你的专用板卡文件格,即使大家都具有相同的压缩方式,彼此的视频文件也互不兼容。更有甚者,有时候同一厂商不同系列的产品采用的文件格式也都互不兼容。比如上述工程如果使用的sony的mav系列视频服务器,采用mpeg-2 全i帧 50 mbps码流压缩方式。编辑环境使用的matorx digisuite dtv系列的板卡,虽然dtv板卡本身即支持mpeg-2 全i帧 50 mbps码流压缩方式,我们仍然需要将sony的文件格式转换为matrox 所支持的文件格式,。这种文件格式的转化其实并不涉及到mpeg-2的重新编码和解码,只是将文件的包装格式和标示标志进行改变,重新打包,使之可以为matrox digisuite dtv板卡所识别和使用。如图-9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在转码过程中对视频数据部分(包括音频部分)未作任何改动,只是对视频文件的文件包装格式进行了改变。视频文件依然采用的是ftp方式进行数据迁移,在数据迁移的过程中将视频文件的一些标志性参数和格式进行了更换。这项工作从实际工程方面相当的简单,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厂商对自有文件包装格式的开放问题。我们从工程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一、 建立统一的视频文件格式。 这个方向当然是最理想的工作方式。所有的文件都采用通用的文件格式,无需转码就可以为不同厂商的设备所识别和使用。那么转码工作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直接采用文件到文件拷贝的方式既可。但实际上这项工作的难度很大,涉及到标准的制定,厂商相互的利益因素,所以最理想的方式也是最难实现的方式。 二、 不同厂商的设备相互识别对方的文件格式。 这是个退而求其次的方式,我们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可以相互识别对方的标准。你的文件可以为我所用,我的文件也可以为你所用。但这种方式依然收到厂商相互利益的制约。 所以在现有的环境下,转码作为数字视频网络间采用ftp交互数据的中介,是解决不同文件格式的数字视频网络之间节目数据交换问题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很多视频厂商也开始注意到了使用文件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传输数据的优越性,开始考虑文件的兼容问题,并且在硬件上提供千兆以太的接口和ftp的协议。比如sony的mav系列服务器均提供千兆异步接口,pinnacle 提供mediastream connectplus设备作为mediastream系列服务器的千兆以太接口;mpeg imx系列录像机可通过加装备卡提供千兆接口升级为网络录像机e-vtr,e-vtr网络录像机在应用中就是在网络中使本机成为一个ftp服务器,网络上其他的节点通过ftp的方式传输节目数据。 采用文件方式在卫星节目传输上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国内不少节目制作公司通过卫星将已经完成的节目视频文件传输给电视台接受终端,由终端解压缩后下载或编辑,而不是通过传统的直接解码输出流的方式经直接录制到录像带上。
如图-10。接收终端是一台计算机,它带有一块ts流接收板卡和一块视频解压缩板卡,视频压缩卡的种类取决于所传输的视频文件的压缩的方式(mpeg-2、mpeg-4)。ts流接收板卡可以接受卫星ts流,将节目视频文件从ts流中解出后存储在本地硬盘中。存储完成后,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选择时间通过视频解压缩板卡输出节目视频。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传输方式实质上和本文前面所说的节目制作网络和硬盘播出系统连接传输数据的方式是一模一样,都是通过文件到文件的方式传输节目素材视频文件。我们如果在该工作站点上加装一块千兆以太板卡,通过网关和其他的数字视频网络连接,就可以省去节目下载到磁带这一步骤,又可以节省人力、时间和设备资源,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我们可以回头看看本文开始时所提出的问题,在一个制播环境中,不同的数字系统系统设备环节如何相互交换数据。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 通过交换机设备将各自分割、功能独立的制播环节连接起来,使用文件到文件的方式,通过高速通道交互节目数据,在保持各个环节功能和控制独立的情况下,达到资源的共享和系统扩展,提高工作效率。 千兆以太、ftp这些技术在it业中已经研究多年,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市场上也有了很多性能价格比非常好的产品。本文所述的几个工程方案,在网络连接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少的,与视频领域内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高端设备不可同日而语。而基于这种技术的采用文件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传输节目数据的工作方式,更由于其工作方式简单,投入少,可维护性好及具有成熟的技术支持等优势必将成为数字视频网络间交互数据的主流方式。同时我们想通过本文像读者表明这样一个观点:在视频领域技术的发展中,如何利用其它领域内已经成熟和普及的技术,如ftp技术、硬盘阵列、光盘技术等,为新兴的高端数字视频设备所利用和开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