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7 > > 详细内容

课堂教学常走访的浅议_学校管理


    课堂学习走访就是校长走在一定的课堂环境中,以不具威胁性的方式观察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在一个焦点问题的引导下,走进课堂的校长寻找教学实践及学习结果的可观察证据,以支持问题的探究。该过程提供的数据及用于反思和对话,以及有关改善学生学习的决策。
    课堂学习走访是非评价性的,它将学校所持的理念以及相关,与发生在课堂中和学生身上的可观察变化联系起来,是校长进行教学管理、领导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校长通过拉近管理者与课堂的距离,使之不断具备教学领导能力,进而促使学校产生真正变化的重要一步。课堂学习走访只需5~15分钟,而且边走边看,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在学什么,做什么。
    在这个微妙的变化背后,是校长对有效教学的观念的转变。透过课堂的表面,看到教师在让学生做什么。校长可以利用在课堂上获取的信息安排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决定如何给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师提供支持。
    校长可制定一个每天走访3节课的计划,一节课可分为3~5个时段。按开始、收尾和中间阶段(新授内容段、示范演示段和巩固练习段)搜集案例,并及时写出反思或随笔与教师交流对话。在教师群体中创设一个相互信任、互助学习的环境,倡导教师们自己也进行相互的教学观察,使大家对教学有一定的共识。
    当然,要让课堂学习走访发挥作用还需要校长有耐心,能坚持,以平等的姿态与教师平等对话,真诚交流,虚心学习;不断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掌握与自己专业不同学科的要点,避免以偏概全,灵活运用。以下两则短文是我在走访中采集的案例,并及时以随笔的形式把反思记录下来,坦诚地交给阅读,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们都小心地把我的随笔收藏起来,都表示很受感动。这种评课方式打破了以前讲课者与评课者对立的尴尬格局,校长处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上,真实地描述课堂上的学生与教师,发现问题,挖掘闪光点,写出感悟,同样小心地馈赠给老师,让老师顿感激动与震惊,从而自觉滋生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习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构建和谐生动的师生关系与有效的课堂文化。
    课堂走访随笔1:周二,我走访了七年级老师高振英的一节课,高老师的课十分注重诱思探究,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善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她从不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这样,学生的能力怎么不会逐步提升呢?难怪高老师的数学课个个学生喜欢,成绩总是全县第一名。高老师十分注重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强了课堂效益。小组教学特色鲜明,彰显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课堂形成性评价,学生学习气氛活跃,思维敏捷。虽仅观察了短短的10分钟左右的课,却让我领略了她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精彩场面。但感觉略有点遗憾的是,学生“合唱”较多,这样容易掩盖一些细节性问题,使部分学生精力容易放松,滥竽充数,仅供高老师参考。
    课堂走访随笔2:我在三次课堂走访中都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就是学生举手的问题。应该讲,执教这三节课的老师都是水平很高的,按常规模式来看,都是很优秀的家常课,有效度也比较高。我分别展现三节课上一个学生的举手情况。
    看一节高效率的低年级数学课,一名学生从上课开始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就积极举手,并且举手的姿势是倾斜着身子站起,很迫切的样子。课堂进行到15分钟,他举了8次手,但是他没有被老师点名发过言。
    后面的一节课和一节数学课都是高年级,是同一个班,我观察了同一个学生,语文课上,他举了6次手,没有被点到;数学课,虽然老师设计的提问比较多,但是可能有点难,他举了5次手。没有被老师点到。
    教育就是一个儿童生命个体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事件,每一本书籍……中汲取营养进而成长的过程。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课堂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所,重要到我们大部分人的生命在6至20岁以前的时光,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度过。而一堂堂这样的课就这样进行着,我们的孩子就这样堂堂课举手,一直举到自己对自己的水平有了清醒的认识,或者心智年龄成熟起来不愿意再举手为止。优秀的孩子可能越举越有自信心,因为老师的表扬,同伴的羡慕促使他(她)更加愿意举手。中等的呢,或许也敢举下去;可是,我们的后进学生呢,他们在一次次的举手中最后还有“力量”把手举起来吗?
    如果教师眼里已经忘了我们的教材,心中只有我们的学生。那老师在课堂上就会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从学生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闪烁的眼神敏锐地捕捉到每一个孩子当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