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基石 给予是手段_德育工作
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意味着,今后对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特别是小,他们特别喜欢用特别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引起他人的注意,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不一定能够区分自己的行为的对与错,倘若和不理解,不给予引导,那可能就会走弯路甚至是走错路。开展心理健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理解和给予是不可缺的。 一、理解是成功开展心理健康的基石。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渴望被理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存在的一个意识,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试想,如果一个小孩因为被冤枉偷了东西而打架,你不去了解事情的经过,或者只是大概了解而不去体会他的心情,你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吗?他真的就接受了你颇有道理的批评与建议了吗?我想不会。他表面的接受只是因为你是长者,因为此时他还没有能力反抗你的权威。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解我们的,才能达到成功的目的。 (1)、积极探讨儿童的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迎难而上,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宽敞的道路。 (2)、乐于与面对面地交流。 交流是心理辅导者与当事人建立平等互助关系的手段,也是辅导者探索当事人内心活动、澄清问题、找出主要目标的途径。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批判地接受的意见。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班主任与几位班干部正在商量评选“三好学生”,对一位候选人,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大多数的班干部一致认为他不能当选,因为他曾经给偷东西的人放风,他成绩再好也不能 补这个过错。但有一位班干部却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三好”,并说出他了解到的事实的真相——其实当时那位同学并不知道自己是给别人把风,而且事后那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帮助事主干活,以求原谅。这位并没有立即否定,而是与其他班干一起去调查,发现了故事背后的。最后大家一致评选那位同学为“三好学生”。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批判地接受学生的意见不但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还能培养客观地、辨证地看待事物的好习惯。 二、给予是促使心理健康获得成功的重要手段 第一、给予学生辩驳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很少给予学生发表自己的意愿的机会,有时还会很讨厌学生的自我辩解,特别是双差生。但又有许多的例子正在向我们发出告诫,要给学生适当的辩驳机会。在班内开展了“为什么求学”“如何尊重他人”等活动后,我体会到:给予一定的辩驳机会,其实也就是相互了解的一个过程。我想没有一个真的喜欢一声不吭的。 第二、给予善意的鼓励。清代的颜无曾经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可见鼓励的意义有多大。一个人生活轨迹的改变,完全缘于一两句赞语,或许带有几分偶然,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来自的夸奖、鼓励是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识,甚至成为人生道路转折的契机,那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给予学生细心的指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吃一堑,长一智。”等名句告诉我们,不要害怕错误,但要懂得从错误中吸取有利的营养。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要及时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他们最细心的指导。注意,这里指的是指导,是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能够自悟的一个阶梯,而不是直接把送到目的地的命令。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如果我们还不能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那我们将难以与世界的教育接轨,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就仅仅是一个口号。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深入理解的心理,多给予他们鼓励与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是开展心理健康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