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_教育心理
芦咏莉 王成全 董奇
了解了学校心理健康的内容是什么之后,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小学中将如此丰富且具有深刻内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以实现?即,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对处于教育一线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来讲,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面对这么纷繁复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常常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不断加强学习的同时,也因深刻领悟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学科、新要求,而狭隘地以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在学校工作中另辟新径。
其实,不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项新的教育要求,都是在原有的教育工作和教育体制中诞生的。正是因为旧的教育要求和教育体制无法满足新的教育需求,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下发展出新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产物。也就因此,实际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原有的学校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这种联系,善于利用这种联系,就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而且,对于教师来讲,也会帮助教师很快适应和接纳新的教育要求、掌握新的教育思想,降低其压力与挫败感。基于这样一种工作思路,我们大胆地提出: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我们认为,学校应致力于深化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以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只有此,才能突破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开心理课的局限,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深入、有效地开展起来,也才能有可能实现“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心理保健医”的梦想。
经过实践的摸索与思考,我们发现,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完全可能、也完全可行的。
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和教师一起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帮助教师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在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中,我们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也就是说,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传授与被掌握的量、程度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如何,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无论是良好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还是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积极性、思想教育等各方面是否都有所体现。这种新课堂教学效益观的要求,无疑已深刻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与要求,而且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自己以及自己与“教师”角色的关系,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学生,包括新时代下学生的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等,帮助教师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观。在新的师生交往观中,我们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监督教师等多种活动,根本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基础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的教师新权威。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过程,同时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得以继续深入的保证。
其次,和教师一起把好教学的三个关。一是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知识、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中不能只是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把学生看做是配角或被动的,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
二是上课关。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如,许多逃学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找到归属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他们几乎没有得到过教师的表扬与称赞,常常遭到冷落、忽略、讽刺、挖苦,甚至唾弃。于是,书包一扔,将自己抛入社会的洪流。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选择用自己的心去爱抚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选择永远的执法官、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都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其实都隐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三是课外应用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因此,课堂上每一个巧妙的设计,每一滴言传身教,都离不开课外的实践应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巩固和实现。
如,在课《鸟》的教学中,巧妙设计了使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且通过学生讲、学生想、学生看和学生听,并辅以自身的爱心和激情唤起了学生的美好感情,但是如果缺少课下实践的机会,再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也只会昙花一现。只有将这种美好的感情加以引导、在生活中付诸于实现,才会使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获得永远的生命力。
最后,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如前所述,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反,消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亦然。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一些教师最善于进行学生间的比较,以为以此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竞争和压力,可以转化为更大的前进动力。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竞争压力。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每一位同学就意味着一份压力,层层包围、层层紧裹,重压之下,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早已缴械投降,或放弃这个同学群体、游离于集体之外,或选择破罐破摔、放弃与同学竞争和向上的机会,或无法承受而患上了严重的考试焦虑、甚至无法上学。这点在中学生中更为突出。因此,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一种建设性的竞争压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才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根本。此外,教师与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潜在因素。教师与家长关系紧张,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看待教师的眼光。还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紧张通常会对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而这种对亲子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可见,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关键是要重视师生、同伴、教师—家长和亲子之间的关系。
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强调:
一,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正因如此,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和各学科的教师一起,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在课关于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教学内容中,我们提请教师在教学举例时选用学生自己每天的作业总量、时间和效率的计算,还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计算,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人一生,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深化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认识,由此学会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二,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如,体育课在室外进行,且多以活动为主;、课则有专门的教室,组织形式更为活泼;、课则有实验课,不但配备有仪器、设备,而且要求人人动手操作等等。结合这些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在物理、化学课上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配合,而且在观察中锻炼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在物品的准备和整理中训练学生整洁和有条理的好习惯。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能与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学相结合,其实它可以在各科的教学中加以实现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教师或某些学科教师的教育责任与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位教师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任务。
3.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学生除却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活动内容与空间,就是课下、课余以及其它休息时间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往。这通常就是教师所进行的日常教育工作。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应成为继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后的又一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与渠道。
由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传授压力,而且正是以育人为主。这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完全吻合。为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能,并且非常必要的。通常,教师日常的教育活动包括,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午休与下午上课前、以及结课后、放学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等。其实,这都可以转化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如,某一年级教师每天利用下午上课前的预备时间给孩子们讲,而且故事天天连续。结果,不出一周,全班下午上课迟到的现象没有了。而且,讲故事成为了班级的保留项目,一口气讲到现在三年级了还在讲,只是讲故事的人慢慢变了,不知何时变成了同学。
讲的故事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童话、神话,变成了文学名著、变成了国内外大事、变成了身边的好人好事、变成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接龙、变成了自创自编自导的创作、变成了辩论赛等等,就在这些变化当中,孩子们成长的很快,不仅学会了守时、读了很多的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且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善创造、善想象、会表达、充满自信并且与人合作等种种优良的心理品质,班级也成为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另外一个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教师,她把班级管理的很多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参与班级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并把很多问题提交到学生自管委员会去处理。结果,班主任省心了,可班级奖状却一个接一个捧了回来。由于是自己制定的班规、班法,学生执行起来自觉多了,而且因为是自己执行、自己监督,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完全能依法办事、毫不留情,被处罚的学生对受到的处罚也心甘情愿、坦然接受。就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班风变了,学生们学会了关爱,同学间的友谊加深了,落后的学生也得到了友好的帮助并获得较大的提高,而且每一个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组织、合作能力也都加强了。
可见,抓好日常教育活动、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以在细微之处耕耘、但却拥有全面收获。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日常的教育工作;其次需要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主题作用,发挥教师创造的潜能,促使教师敢于大胆创新,改革旧有的教育工作模式;此外需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作用,通过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从而根本转变教师日常教育活动的不良模式,带来教育效果的巨大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无疑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事实上,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实际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有待于加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潜力也很大,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去探索、去挖掘和去创造,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有效的方式加以实现,并由此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和评估体系,把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