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五(教师中心吐血力荐)_高三语
重庆四十九中学 夏永
(78)多义词词义判断
精选例题: 选出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两项(b)、(d)
a.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
b.会使辙交驰
c.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驰将惜不得
讲析:
判定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也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属于理解能力。多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词义是确定的,只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表现出多义性。因而,只有正确地把握语境的整体意思,才能准确判定多义词的词义。
精选例题要求辨识的四个“使”字,a是“出使”的意思,b是“使臣”的意思,c是“使命”的意思,d是“使臣”的意思。因此,b句与d句中的两个“使”同义。
课堂迁移训练 :
1.“乘”:a.登; b.乘车; c.坐船; d.凭借;
e.兵车; f.辆; g.四
试判断下列句中“乘”字的义项:
①超乘者三百乘 ( )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
③乘鄂渚而反顾兮 ( )
④乘船余上沅兮 ( )
⑤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 )
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
⑦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 )
2.“疾”有疾病、痛苦、痛恨、痛心、快速、强烈、妒忌诸义。辨识下列句中的“疾”字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b.声非如疾也,而闻者彰
c.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
d.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e.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f.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①与“深恶痛疾”的“疾”同义的一项是 ( )
②与“疾言厉声”的“疾”同义的一项是 ( )
3.韩愈《祭助教文》中说,“吾徒学而不见施设,禄又不足以活身。”辨识下列句中的“施”字,选出与韩愈句中的“施”字同义的一项
a.战守迁皆不及施
b.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c.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d.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
(79)同义词辨识
精选例题: 辨识各组句中加粗词,选出词义不同的项(c)
a.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毕礼而归之/秦王竟酒
讲析:
同义词指的是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在语言中,等义词是极少数,近义词是大量的,多数表现为在一定语境中某一义项相同或相近。因此,辨识同义词的基本方法,是在积累词的义项的基础上,仔细体会上下文意。辨识同义词,属理解能力,对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有重要的作用。
精选例题的四组句子中,a组的“转”不是“宛转”的“转”(zhuǎn),而是能“啭”(zhuàn),与“叫”同义;b组的“今”不能解作“今天”、“如今”,而是与“且”同义,都作时间副词“将”解;d组的“毕”与“竟”都是“结束”、“使……完毕”的意思;唯有c组的“卑”与“盛”词义相反。所以只能选择c。
课堂迁移训练 :
1.据《战国策·齐策》载,齐欲伐魏,淳于髡给齐王讲了一个犬逐兔的,结果是“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选出词义与“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不相同的一项
a.极 废 死 b.极 废 罢
c.极 罢 d.废 罢
2.“蓼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王充《论衡·艺增》)选出能够解释文中四个加粗词的一项
a.增加 b.超过 c.过分 d.夸大
3.上题文中“著文垂辞”的“垂”字,意思是
a.著述 b.下达 c.流传 d.锤炼
(80)方位词特殊作用的理解
精选例题: 选出加粗的方位词中表示尊贵的一项(a)
a.位在廉颇之右
b.北面而事之
d.准左名都,竹西佳处
d.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讲析:
有些方位词能表示地位的尊卑和态度的崇敬、谦下或鄙视,对正确理解文意和情感有很大作用。解题时先要区分一般方位词和有特殊表意作用的方位词,然后再区分表意取向。
精选例题中,a项的“右”表上位,b项的“北面”是面朝北,处下位,c项的“左”与“西”是一般方位词,不表示尊卑,d项的“右”为“车右”,是一种职务。所以只能选a。
课堂迁移训练 :
1.选出加粗词中表示地位卑下的一项
a.北乡自刭 b.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d.一切异状遍试,无出其右者
2.选出加粗词中表示谦下的一项
a.百越之君,潦紫稻保委命下吏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d.而从六国破亡之,是又在六国下矣
(81)通假字辨识
精选例题: 选出加粗词词义与在语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的一项(c)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d.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讲析:
辨识通假字并正确解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能力,也是一大难点,不识通假,必须会造成曲解妄断,闹出笑话。辨识的根本方法是以字义为出发点,以字音为依据,简言之,即用该字的意思讲不通时,就要考虑到它可能通某一同音或近音的字。
精选例题所给的四个加粗字,只有c项的“牢”,本义即为“关养牲畜的栏圈”,与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而a项的“畔”,义为“田边”,于句中讲不通,本字当是“叛”字,“畔”是通假字,是同音通假;b项的“生”通“性”,禀性、天姿;d项的“陵”通“凌”,“陵”本是大山,“凌”才是欺凌的意思。abd三项,都是以通假字代替了本字,与c项不同。
通假的理论和语言现象都很复杂,对中来说,就是要熟记学过的通假字。
课堂迁移训练 :
1.选出“益”为通假字的一项
a.徒糜弹药,无益吾事 b.水暴益,荆人弗知
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选出加粗词中与其他三项词义无关的一项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c.损不足以奉有余 d.相如奉璧奏秦王
3.《论语·子路》:“君子易事而难说①也,说②之不以其道,不说③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④也;说⑤之不以其道,说⑥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文中6个“说”字通“悦”的是
a.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82)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的辨识
精选例题: 辨识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词义和用法
a.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c.火尚足以明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①名词用作动词的是 (a)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是 (c)
讲析:
词类活用是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的词类的变化,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用是最重要的现象。任何语言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汉语更为常见,而古汉语尤为突出。辨识的根本方法就是分析语境,甚至要弄清语言结构。
精选例题a与b比较,a项“手”带了宾语,自然就作了动词,相当于“手拿着”;此外,名词前有状语或后有补语等,凡在语言结构中处于动词位置的,都是用作动词了。c与d比较,c项“明”前有能愿动词“足以”,有副词“尚”,于是“明”就作了动词“照明”,作句子的谓语;当然,如果形容词后带了宾语,更明显地是用作动词了。
课堂迁移训练 :
1.指出加粗词解释不恰当的项
a.然得而腊(晒成肉干)之以为饵 b.沛公欲王(称王)关中
c.小信未福,神弗福(幸福)也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变成了焦土)
2.从下面句中加粗词选出作动词的项
其(代老聃)所谡道(a),道(b)其所道(c),
非吾所谓道(d)也;其所谓德(e),德(f)其所德(g),
非吾所谓德(h)也。(韩愈《原道》)
3.选出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组
(83)名词状语辨识
精选例题: 选出与“草行露宿”不同类的一项(a)
a.草长莺飞 b.北构西折 c.云集响应 d.猱进鸷击
讲析:
辨识名词状语的意义在于准确解语意和恰当地翻译。
题干的“草”、“露”都是名词状语,表明行为的处所。a项的“草”、“莺”就不同了,是“长”和“飞”陈述的对象,而不是状语,与题干的“草行露宿”不同类,所以应选a。再看b项,“北”与“西”规定了“构”和“折”的方向,“向北”,“向西”;c项的“云”与“响”,d项的“猱”与“鸷”,都是形容后边动词情状的是“像……那样”,都属名词状语。
从这个精选例题可以看出:辨识名词状语,必须从了解句意与分析词的搭配关系入手。
课堂迁移训练 :
1.辨识下列句中的“面”字,选出作状语的一项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d.犹抱琵琶半掩面
2.加粗词中名词状语有
a.樯倾楫摧 b.樯橹灰飞烟灭
c.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d.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e.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f.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指出对加粗词解释下当的
a.予分(按理)当引决
b.一狼径去,其一犬(像狗那样)坐于前
c.每韵为一贴,木格(用木格)贮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以兄长身分)事之
(84)使动用法理解
精选例题:选出加粗词与“苦其心志”的“苦”用法相同的一组(b)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④良药苦口利于病
⑤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⑥天下苦秦久矣
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⑧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
a.①②⑥⑦ b.①④⑤⑧
c.②③④⑧ d.②④⑥⑦
讲析:
使动用法是文言常见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其特点是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名词)对宾语含有致使性,即“使宾语发生该动作”,译成现代汉语是一个兼语结构。所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使动用法的结构特点,正确理解上下文意。
题干“苦其心志”的“苦”是形容词作动词,构成“使……苦”的特殊动宾关系,这就指明备选项也必须具备这些特点。①句中的“乱”是“使……乱”,“劳”是“使……劳”。④句的“苦”是“使……苦”,⑤句的“完”是“使……完好”,⑧句的“愚”是“使……愚”;乱、劳、苦、完、愚,都是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与题干“苦”的用法完全一致,所以b组是正解。而②句的“悲”,⑥句的“苦”,都是意动用法;③句的“乱”,⑦句的“小弱”,是“作乱”、“变小变弱”,属一般的形容词作动词,所以不能选acd。
课堂迁移训练 :
1.选出加粗词与“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的“臣”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食之,比门下之食客 d.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2.选出加粗词与“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的“屈”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b.即来之,则安之
c.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选出划线部分理解正确的项
a.大夫种、范蠡存亡城,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史记·准阴侯列传》)
使已亡的越国得以复存,使勾践得以称霸
b.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叫死人复活,让枯骨长肉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使花溅泪/使鸟惊心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做好他的事/使他的工具锋利
(85)意动用法理解
精选例题: 选出与“草菅人命”同类的一项
a.左右欲刃相如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d.相如奉璧西入秦
讲析: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认为宾语具有这种性质”。构成这种特殊动宾关系的动词,主要是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名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译成现代汉语时,相当于“认为……是……”、“把……当作……”或“感到……”。理解意动用法,是为了准确地理解或翻译文言词语;反过来,也只有把上下文意和这种特殊的动宾结构弄清,才能正确解意动用法。
例句“草菅人命”意为“把人命看成草菅那般微贱”因而有“随意杀害人”的意思。“草菅”原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带了宾语“人命”,是意动用法。备选项中,a句的“刃”也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用刀杀”,不是意动用法;c句的“守巴陵郡”是“为巴陵郡之守”,也不是意动用法;d句的“西是“入”的名词状语;只有b句的“粪土……”是“把……看作粪土”,“粪土”是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与题干的“草菅人命”完命一致。
课堂迁移训练 :
1.选出与“成以其小,劣之”同类的一项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c.大王必欲急臣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选出与“吾从而师之”的“师”用法相同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而翁长铨
c.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d.孟尝君客我
3.理解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因小之。(曹丕《典论·论语》)
②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③友直,友谅,友多闻。(谅:诚实。《论语·季氏》)
④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⑤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战国策·魏策》)
⑥然而吾大天地小毫末,可乎?(《庄子·秋水》)
⑦是以君王无羞丞问。(战国策·齐策》)
⑧今者无故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a.①②⑤/⑥⑦/③④⑧ b.①⑥⑦/②⑤/③④⑧
c.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d.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86)其他特殊用法理解
精选例题: 理解句中划线部分的意思和结构,完成后面的分类
a.文赢请三帅 b.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c.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d.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①第一次应排除的一项是 (d) ②第二次应排除的一项是 (a)
讲析:
除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外,动词和活用作动词的名词等,还有其他的一些特殊用法,构成特殊的动宾关系。正确解这些特殊的动宾关系对理解句意、翻译句子有重要的作用。
精选例题abc三个句子,都是为动用法,翻译时要加介词“为(替)”把宾语提前,变成一个偏正式的动词短语:a是“为(替)三帅请求”,b是“为(给)自己的诗作序”,c是“为(替)游侠作传”。d句则不同,宾语实际上是用作动词的名词的定语,翻译时加动词“为(做、成为)”,带的宾语是一个偏正式的名词短语,“抚吴”,即“为(做)吴郡的巡抚”。所以应先排除d。abc三项中“请”本来就是动词,而“序”、“传”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所以第二次应把a与bc分开。
这种题型,从分类的角度命题,但考查的仍是对词义和特殊动宾关系的理解。
课堂迁移训练 :
1.理解句中划线部分的意思和结构,完成后面的分类
a.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 b.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d.事半古之,功必倍之
①第一次应分出的一项是 ( )
②第二次应分出的一项是 ( )
2.指出下列句中划线部分翻译不恰当的一项
a.惠子相梁(《庄子·秋水》) 相梁:做魏国的国相。
b.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之战》)哀吾丧:为我们的国丧致哀。
c.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史记·准阴侯列传》)
死人之事:死于别人的事上
d.项梁涉准西,击景驹、秦嘉等,布常冠军(《汉书·黥布传》)
冠军:为众军之最。
(87)虚词理解
精选例题: 选出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b)
①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②思厥先祖父
③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⑥且行千里,共谁不知
⑦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⑧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a.①⑥⑦⑧ b.①④⑥⑦ c.②④⑤⑦ d.②③④⑦
讲析:
理解代词的意义和用法,对理解句意文意至关重要。多数代词都兼有其他词性,因此解答这类题型的第一步是要分清代词与非代词;然后再分是人称代词,还是指示代词,还是疑问代词。
精选例题所列出的八个句子,⑥⑦两句的“其”不是代词,是表示语气的副词;余下的六句中,只有①④两句没有人称代词,“尔”与“其”都是指示代词,②句的“厥”,③句的“而”、“汝”,⑤句的“女”,⑧句的“渠”,都是人称代词。辨识清楚之后就可以看出,只有b项所列四句不含人称代词。
课堂迁移训练 :
1.辨识下列句中的“其”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汝其勿悲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⑥其孰能讥之乎
⑦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
⑧品其名位,犹不失不曹从事
⑨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⑩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甲)选出作人称代词的一组
a.①②③⑩ b.①③⑥⑧ c.①④⑦⑩ d.①②⑤⑧
(乙)选出作指示代词的一组
a.②④⑩ b.⑤⑥⑧ c.④⑦⑩ d.③⑦⑧
2.辨识下列句中的“之”字,完成后面的题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3)毕礼而归之 (4)吾欲之南海,何如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7)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8)顷之,烟炎张天
(9)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1)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12)自以为得之矣
(甲)选出作人称代词的一组
a.(1)(5)(7) b.(3)(7)(11) c.(3)(5)(12) d.(2)(11)(12)
(乙)选出作指示代词的一组
a.(1)(6)(7) b.(3)(7)(11) c.(5)(6)(12) d.(1)(5)(12)
(88)6副词意义和用法比较
精选例题: 选出“其”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类的一项(c)
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e.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f.汝其勿悲
讲析:
虚词的意义都很虚,我们这里说的“意义”,主要是就与之相对应的现代语词而言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大多有与之相对应的现代语词,理解与翻译文言虚词,就是要找到这种对应的词,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体察语意和语气,弄清它们在句中的作用。以副词而言,或强调程度,或说明时限,或限制范围,或表达语气,等等,通过比较,体察,才能正确理解。
精选例题所给的六句中,a的“其”字是表示推断的语气副词,相当于“大概”,“应该”;b的“其”字是表示反诘语气的副词,用同“岂”,相当于“难道”;d的“其”字表示一种希望的祈使语气,相当于“还要”、“要”;e的“其”字表示时限,是对未来的一种料想,相当于“将”、“将要”;f的“其”字与d项同属,只是语气更强一些,含有“希望”、“一定”的意思。abdef五项的“其都是副词,唯有c项的两个“其”字连用,是选择连词,相当于“是……还是……”,所以应该选c。
课堂迁移训练 :
1.比较下列句中“盖”字的意义和用法,完成后边的分类
a.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
①第一次应分出的一项是 ( )
②第二次应分出的一项是 ( )
2.句中的“殆”字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d.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3.比较下列句中“故”字的意义和用法,完成后边的分类
a.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b.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c.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d.此物故非西产
e.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①第一次应分出的一项是 ( )
②第二次应分出的一项是 ( )
4.比较下列句中加粗副词的意义和用法完成后边的判断
a.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 得过
c.(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d.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e.五万兵难卒合
f.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g.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
h.唐浮图慧褒始余于其址
①为转折语气副词相当于“竟然”的是 ( )与( )
②表示事情结果,相当于“终于”的是 ( )与( )
③为时间副词,相当于“才”的是( )与( )
(89).介词意义和用法比较
精选例题: 比较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完成后面的分类
a.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e.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①第一次应分出的一项是 (d)
②第二次应分出的一项是 (a)
讲析:
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介词一般都要带宾语(有时可省去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成分。不仅如此,多数介词还同时有动词义,有的还活用作名词,或者再虚化、借用,成为连词、助词。因此在阅读中,就要先分虚实,再分类别,再比较同为介词而不同的语法作用。
“以”是最常用的虚词之一,不仅作介词,还当作连词、助词,并仍保留着动词的意义。精选例题所列五例,d句的“以”是动词“用”、“作用”,其余为虚词,所以应先把d句分出;a句的“以”是连词,连接结果和原因,而bce三句的“以”都是介词,所以第二次再分,应把a提出。b句的“以”相当于“把”,“以好乐”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动词“语”的补语;c句的“台”虽也作“因为”解,但却是介词,“以物”构成介宾短语,作“喜”的状语;e句的“以”也是“以空言”构成介宾短语后,作“求”的状语。虽然d、e都可解作“用”,a、c都可解作“因为”,但虚实、类别是不同的,阅读时不可不辨别清楚。
课堂迁移训练 :
1.“以”作介词,因语境不同,可以有以下诸义:a.同;b.凭,靠;
c.按照;d.把;e.因为,由于;f.在。判断下列句中的“以”字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
②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 )
③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
④操悉浮以沿江 ( )
⑤今以钟磬置水中 ( )
⑥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 )
2.下列句中的介词“于”:a.表示时间或处所,“在”;b.表示行为的趋向,“到”;c.表示行为的来向,“从”;d.表示行为的范围或对象,“对”;“对于”;e.介出行为的接受者,“向”,“对”;f.介出行为的接受者,“跟”,“给”;g.用在形容词后,介出比较的对象,“比”;h.表示被动,“被”。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
②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 )
③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 ( )
④使不辱于诸侯 ( )
⑤会于西河外渑池 ( )
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
⑦而大声发于水上 ( )
⑧故燕王欲结于君 ( )
3.比较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完成后面的分类
a.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三国志·诸葛亮传》)
b.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楚辞·渔夫》)
c.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爵通雀)者,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孟子·离娄上》)
d.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诸葛亮传》)
e.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①第一次应分出的一项是 ( )
②第二次应分出的一项是 ( )
(90).连词意义和用法比较
精选例题:比较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完成后面的判断
a.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b.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下入,臣请完璧归赵
c.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d.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e.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f.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①与“夷以近,则游者众”的“以”相同的是 答(d)
②与“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以”相同的是 答(f)
③与“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的“以”相同的是 答(c)
④与“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然”相同的是 答(a)
⑤与“诸君无意则已”的“则”相同的是 答(b)
⑥与“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的“如”相同的是 答(e)
讲析:
连词的语法功能就在于把词、短语、分句,乃至上下文,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关系,或并列、或承接、或递进、或修饰、或转折、或假设、或条件、或因果,必须理清,才能确知某一连词的作用。一个文言的连词,往往相当于几个现代汉语的连词,而不同的文言连词,又可能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这就形成了连词在使用中的复杂现象。因此,既要善于积累每个连词的多义多用的知识,又要注意连词与连词之间横向的联系、比较。精选例题就反映出了:在表示并列、承接、修饰关系时,“而”与“以”可以相通,在表示转折、假设关系时,“而”与“然、“如”等可以相通。
课堂迁移训练 :
1.比较下列句中的“则”字意义和用法,完成后面的判断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省参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d.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e.北貌虽敬,实则愤怒
f.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①作顺承连词,连接有相承、因果、条件、假设关系的两部分,可译作“就”、“那么”、“于是”等,这一类的有 ( )
②作转折连词,连接有转折关系的两部分,可译作“却”、“可是”等,这一类的有 ( )
③不同于这两类的一项是 ( )
2.比较下列句中“乃”字意义和用法,完成后面的判断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①作承接连词,与“于是入朝见威王”的“于是”相同的一项是 ( )
②作转接连词,与“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然”相同的一项是 ( )
③比较下列句中的“且”字,判断:a.顺接连词,“并且”;b.递进连词,“而且”; c.递进连词,“况且”;d.并列连词,“又”、“既……又……”
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 )
③河水清且涟猗 ( )
④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 )
(91).兼词辨识
精选例题: 选出“焉”用作“于之”的一项
a.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故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盘盘焉,……,矗不知几千万落 ( )
讲析:
兼词,即一字兼有两个词的词,如“诸”字,兼“之于”或“之乎”;“盍”字,兼“何不”;“叵”字,兼“不可”等。“焉”作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斯”,相当于“于此”。一个字有兼词义,也有其他义项,因而要辨识兼词,就必须贯通文意,进而确定词义和用法。
精选例题所列四句,a句的“焉”是兼词,“死焉”犹如说“死于此”,即“死在这一事件事”。再如《苛政猛于虎》中说:“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两个“焉”字,都相当于前边的“于虎”,与例句a的“焉”一样,都不能作一般语助词理解。b句的“焉”是代词,相当于“它”,代写的这篇文章;c句的“焉”是语助词,相当于“了”;d句的“焉”作形容词词尾,也是语助词。
课堂迁移训练 :
1.辨识下列句中的“诸”字,完成后面的判断
a.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b.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c.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①兼“之于”的是 ( )
②兼“之乎”的是 ( )
2.辨识句中的“盍”(通盍)字,选出作兼词的项
a.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治长》)
b.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志于公乎?”(《礼记·檀弓上》)
c.(重耳)曰:“然则盖行乎?”(同上)
d.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e.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92) 特殊句式辨识
精选例题: 选出与“逼兵势耳”句式不同的一项
a.余羁縻不得还
b.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d.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讲析:
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和一些特殊的省略句。用这些句式构成的句子,要能正确解和翻译,必须善于辨识句式的特点,弄清句子内部成分间的关系。
精选例题中“逼兵势耳”,句前省去的“荆州之民”是被动的,即“被敌人的兵势所逼”。备选项中,a句与例句同,是“被羁縻”;c句的“受”和“于”、d句的“为……所……”都是表示被动的。只有b句不表示被动关系,与例句句式不同。
可见对被动句式的理解,一是要注意被动词“于”、“被”、“见”、“为”、“为……所……”,一是无被动词时,要弄请主语是受事的,而宾语反倒是施事的这种特殊的现象。
课堂迁移训练 :
1.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有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b.豫州今欲何至
c.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d.求人可使报秦者
2.指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3.指出“见”字不表示被动的一项
a.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子·非十二子》)
b.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书·燕王旦传》)
c.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韩愈《进学解》)
d.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李白《读诸葛亮武候传书怀》)
4.文中画线处,宾语前置的是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侯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a)?无欺我也(b)!”武王曰:“不子欺(c),将之殷也(d)。”(《吕氏春秋·贵因》)
(93).特殊句式比较
精选例题: 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个倒装句
a.莫我肯顾
b.问女何所思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尔无我诈,我无尔虞
讲析:
特殊句式的比较,目的在于辨析同一类特殊句式中存在的差异,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句意。比较点通常在句式的构成和表达作用方面。
精选例题已限定比较的对象都是倒装句,而倒装句包括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这时就要通过备选项弄清比较点是什么。四个备选项都是宾语前置,说明比较点不在倒装句的分类,而在宾语前置的不同构成: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还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抑或助词“之”、“是”把宾语前置呢?进一步的辨析就可以发现:选项a、c、d都属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而b项则是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所以只能选b。
课堂迁移训练 :
1.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个倒装句
a.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b.齐侯曰:“岂不毅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c.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韩愈《原道》)
d.狂者伤人,莫之怨也;婴儿詈老,莫之疾也,(《淮南子·说林训》)
2.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个判断句
a.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巨是凡人
3.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个被动句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