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6 > > 详细内容

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_语文文集


创设丰富多彩的

株洲市第六中学  刘芳华

【内容提要】:新课程下的课堂应该是和共同的精神家园、情感舞台。以彰显学生的智慧为亮点,积淀思想为契机,调动一切手法,美化课堂,提高学生对话的、阅读的、综合的、情感的等各种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微文深义的语言的海洋中扬帆疾进。融入自然、生活的五彩缤纷的美丽的,从多方位去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营造真正丰富多彩且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对话的课堂  情感的课堂  综合的课堂阅读的课堂  创造性的课堂

美国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面对青春年少的学生,我常常思索,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一个怎样的生活。

一、创设一个对话的课堂

对话一直被认为是人们交流和获取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对话常被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简单的问与答。其实在我们语文课堂里对话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只在于它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实质,也就是对话者的自我理解以及对话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如果没有能够有效地促进对话者的相互理解或自我理解,那么对话就只剩下交流的形式而失去了交流的实质,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机械的倾听者,“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痛苦”。在整个教室里我们只听到机械的讲课声和学生毫无生气的回答声。在新课改中,我们则要将一个“对话”的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地调动课堂气氛,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例如在古诗词欣赏中,可以在教给学生欣赏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受形象,体会再现意境,实现多方位的对话,从而品味感悟诗歌的感情与主旨。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落日、的形象,在学生了解品味意境的同时,播放雄浑悲壮的乐曲。学生们思绪万千,有的说仿佛看到北宋边关苍凉的画面,有的说仿佛听到戍边将士痛苦无奈的倾诉,有的说体会到天涯游子想念家乡的思念之情……

除了上面的几种方法外,对话的有效进行还要注意聆听与观察,聆听双方的表述内容,观察文本的细节,根据情形调节对话方式。通过对话,在学识上互为消长,在情感上互为交流和理解,擦出智慧的火花。

二、创设一个情感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培育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入境动真情。教学中的“情”犹如教学双方活动的“润滑剂”,有了它,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点拨下渐入佳境。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激情的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只有巧妙地运用语言、动作、眼神传情达意,才能让学生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课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进入角色,投入情感,可以有效地开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的外露来感染、影响学生,产生共鸣效应。教学过程也会因为这种情感的中介力量而迅速发生质的变化。要让课堂充满情感,教师自己必须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一切美好先进的事物,憎恶一切丑恶腐朽的东西,以情动情,以心换心。学习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时,上课前,我让同学回家搜集有关日军在自己家乡的暴行,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课堂上我充分调动情感,用多媒体展示法西斯在二战期间的残忍,用数字和记录片控诉日本人对我中国同胞惨绝人寰的屠杀;那节课,很多同学都流泪了,并且自发的在周记里写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很好的完成了那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一个综合的课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天上地下无所不包、文史理哲无所不在,课文教学需要挥挥洒洒,纵横千里。

以往的语文教学囿于一个较为狭窄的范围中,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课本是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课堂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现代社会是一个发达的信息社会,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化的大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图书馆、网络的作用,让学生去获取信息,搜集资料,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们应充分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主动地发现,积极探究。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从激发兴趣和重视合作入手,通过调查采访的形式,实现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如在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中,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展示成果,进而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知识和文学知识。再把这些文字的东西转换成口语交际、英雄故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听说读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后,再培养学生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以“战争”为话题,多角度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正义和非正义,阐明观点,提高写作能力。

四、创设一个阅读的课堂

冰心老人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冰心老人一生阅读经验的。也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观念。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要求的是一种大语文的环境,相应的就要求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要广泛的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创设一个阅读的课堂,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精神的熏陶,学会对知识的探求。更重要的,使学生在阅读的课堂中对自己对世界都学会理性的思索,让学生更加丰盈。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感悟阅读方法,强化阅读体验,选择阅读演练,拓展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水平,发展健康个性。

例如在教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虽然文章写的是一个悲剧,可文章中却出现了10多的“笑”或“笑声”,颇令人费解。年厘毫 在这节课堂上我就从这些疑问点发问切入,以激起学生解疑解惑的欲望。于是我从“笑”这个疑点突破,引导学生联系他们所看过的其他作品或者是电视作品,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哪些人在笑孔乙己?笑什么?不同人的笑有什么独特内涵?为什么要以笑写哀?从而步步深入解读好文本。

五、创设一个创造性的课堂

创造性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一种有异于别人的思维。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应该是质疑之后还要学会问。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纲照本,逐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大胆的进行单元学习,求同存异:但最终都是要体现出编书者的意图来的。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特别是编排在教材偏后的课文,有的同学不知已读过多少遍,愿学的自不待言,不愿学的你是无法调动他的胃口的)。我在教学中就经常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探险单元时,发现学生早已把本单元的课文读过好几遍了,我一讲到探险话题时,同学们并没有被那些探险家的精神所感动,反而对探险的刺激津津乐道(如蹦极、公园水渠冲浪等等),我先是就势利导,给了一节课让他们探讨这个问题,最终因亲身体验和材料积累太少而渐趋低谷。但我总觉本单元素材很好,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看到《真正的英雄》,便灵机一动,本单元课文中的形象不都可以用英雄来统领吗?便找来前不久刚刚上映的巨片《英雄》,在教室全剧重放。看完片子,我便以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本单元的学习,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吗?鲁滨孙呢?夸父和孔子呢?结合《真正的英雄》,提示同学们写出你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怎样的?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或侃侃而谈,或奋笔疾书;或大声辩论,或慷慨陈辞。两三节课下来,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我又趁机设计了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讲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评心中的英雄人物,写身边的英雄事迹 ……这样虽然改变了编写者得意图,却也创造性的完成了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的兴趣是快乐的源动力,快乐又是学习的主旋律,只有把学习乐趣融入语文课堂,从各方面去开启学生的源动力,让语文课堂更丰富多彩,学生才能把语文课堂变成自己主动学习的乐园。因此我们可以从引发思维出发,以彰显学生的智慧为亮点,积淀思想为契机,调动一切教学手法,美化课堂,提高学生对话的、阅读的、综合的、情感的等各种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微文深义的语言的海洋中扬帆疾进。融入自然、生活的五彩缤纷的美丽的,从多方位去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营造真正丰富多彩且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古吉华:《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与性的结合 》 《语文教学之友》报 2006年1期

2、陈   华:《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评论》2003年第2

3、石伶俐:《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

4、徐继存:《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学科教育》2006年7期

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标准》2002

6、方顺荣的讲座《建构实而活的语文课堂教学》

、《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