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5 > > 详细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_八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 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了解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严谨的态

 5. 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互动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1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

 问题2 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 ”。教师可以趁机告诉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感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 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 什么角?

 问题2 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问题3 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 ,那么对三角形的其它角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呢?

 问题1 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与其它两个锐角有何关系?

 问题2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2之后,先给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然后让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模仿定理的证明书写格式,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第三,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三角形三个内角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引导分析并严格书写解题过程

 

 

右键点击选择“在新窗口中打开”
关闭当前窗口


 

 (本例主要加强“辅助线”知识的渗透,通过几种方法的解决,提高作辅助线的水平)

 

 (由上题d点是三角形abc内的任意一点,可以将d点的位置特殊化,得到这个题目)

 通过上面四个例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与提高,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练习、讲评等教学环节中,形成师生之间的、之间的“双向反馈”是很重要的。

 4、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根据例4 的度数的求法,思考如下问题:

 

 (3)如图5,过d点画ab的平行线mn,与ac、bc交于点m、n,则 的度数多少?

 (4)当mn绕着点d旋转过程中, 会有怎样的变化?

 提示:变化1 当直线mn与ac、bc的交点仍在线段ac、bc上时,

    

 变化2 当直线mn与ac的交点在线段ac上,与bc的交点在bc的延长线上时,

 变化3 当直线mn与ac的交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与bc的交点在线段bc上时,

    

 变化4当直线mn与ac、bc的交点在c点时,

 经过这样的变式、发展、学习,不仅使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使体验了的运动变化观,使的思维得到了培养。

 5、小结

 通过设置问题:“本节在知识方面以及在思想方法方面你有怎样的收获?”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结。强调注意:辅助线的作用及运用定理及推论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43#3

  b、上交作业p42#16、17

 思考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