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5 > > 详细内容

1.3.6 5以内的加法|人教课标版_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新课程教材小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激励每人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使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⑴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最好的”。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处。

⑵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根据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导入:4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鸟,4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习: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直观展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仔细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5 2+3=5 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习,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习方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习: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列举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②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金鱼?

3)第三层练习:分组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红旗”。

(四)、归纳:

先询问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新课程教材小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内容是在已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的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思路: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2、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4、、归纳,提出质疑。从培养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的滋味。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一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且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使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执教者:同安区莲花小学  李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