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4 > > 详细内容

MBA入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考研MBA

全国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研究中心

 一、基础知识(10分,每题1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风调雨顺 省悟 以逸代劳 枢纽
  b.雷历风行 庇护 哗众取宠 拮据
  c.按图索骥 沮丧 五彩斑澜 诀别
  d.凤毛麟角 篮球 退避三舍 灰心

 这一题重点考查对汉字字形正误的识别。首先要说明的是,这种考查是放在词语当中来辨识字形,因而是结合词语的意义进行的,而不是孤立地对字形进行考查,例如“省悟”的“省”是否正确,是在与“悟”字的结合之中来作为判定条件的,因为孤立地说“省”字无所谓正确与否;

 其次要说明的是,我们通常只考查别字,而不考查错字,则是受印刷条件制约的结果。这道题的四个选择项中,a、b、c三项中均有错误,正确项为d.a项中的“以逸代劳”应为“以免待劳”,这个成语的意思指作战时自己充分休息,养精蓄锐,待失望人疲劳后,乘机出击取胜。“待”字错为“代”字,则整个短语的意思成了用安闲来代替劳苦,这显然是错误的。

 b项中的“雷历风行”应为“雷历风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厉”字错为“历”字,意思上就完全讲不通了。

 c项中的“五彩斑澜”应为“五彩斑斓”,“斑斓”的意思是灿烂多彩,这虽然是一个书面词语,但现在仍然常常使用。而“澜”字却是指波浪,又常指大的波浪,与灿烂多彩的意思没有关系。

 只有d项中没有错别字。

 2.下列加点的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风驰电掣(闪过)。

 化险为夷(平安)。

 幅(宽度)员广阔。

 灭(淹没)顶之灾。

 b.令人目眩(头晕)。

 休(欢乐)戚相关。

 接踵(脚尖)而至。

 恍然(猛醒的样子)大悟。。

 c.战战兢兢(小心谨慎)。。

 安然无恙(灾病)。

 天理昭然(明白)。。

 抑扬顿挫(挫折)。

 d.置之度(考虑)外。

 不遗(留下)余力。

 光阴虚掷(抛掉)。

 素(向来)不相识。

 这一题重点考查对词语意义的理解。

 在四个选项中,a、b、c三项中均有错误,正确项为d.

 a项中“风驰电掣”的“掣”字解释为“闪过”,有歧义,因为“闪过”既可理解为“一闪而过”,又可理解为“闪开”,“闪开”显然不符合原词语的含义。

 b项中“接踵而至”的“踵”字解释为“脚尖”也是错误的,“踵”的意思是“脚跟”,成语中的“摩肩继踵”的“踵”本义也是指“脚跟”。

 c项中“抑扬顿挫”的“挫”字解释为“挫折”更是一个错误,这个成语常用来表示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其中“挫”字指声音的降低,与通常表示“

 失败、失利“的”挫折“没有关系。

 d项中没有错误。

 3.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草率(认真)出众(逊色)必须(务必)闭塞(通畅)

 b.鄙视(蔑视)迂回(直接)沉痛(欢乐)粗疏(细密)

 c.解答(质疑)热闹(冷清)浓密(稀疏)殷勤(怠慢)

 d.发掘(湮没)抑制(投降)开放(保守)繁荣(衰亡)

 这一题重点考查对反义词的掌握。

 同义词、反义词是汉语中掌握理解词义的重要方面,关系到语言运用时的深入与准确,是现代汉语词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四个选项中,a、b、d项三项中均有错误,正确项为c.

 a项中“必须”的反义词是“无须”,“务必”、“必须”是近义词,这一对词语与题干中的要求相去甚远。

 b项中“鄙视”与“蔑视”也是程度与感情色彩上有所不同的近义词,当然也无法构成一组反义词;些外,“迂回”与“直接”、“沉痛”与“欢乐”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组反义词。

 d项中“抑制”与“投降”并没有反义关系,“繁荣”的反义词更准确地说应当是“衰落”,所以d项也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只有c项中的各组词能够构成反义关系。

 4.歧义句是指可能有不止一种理解的句子,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自行车没修好,修车的人急坏了。

 b.看球的早就到了球场门口。

 c.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d.请打针的在门外等。

 这一题重点考查对语言中表述有歧义的句子的正确辨识。歧义句在表达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而在文意上会使人产生误会,是我们运用语言时需要避免的现象。

 当然,歧义句主要表现在静态语言中,在联系上下文全面理解文意时,大部分孤立地看有歧义的句子都能进行确定的理解,尽管如此,我们在组织句子时还是应该尽量避免产生歧义。

 本题的四个选项中,a、c、d三项均有歧义,只有b项没有歧义。

 a项的歧义在于“修车的人”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指为人修车的人,一指找人修好车,因而着急;又可以指因为时间紧迫等原因,自己的车坏了找人修理一直未能修好,因而着急。

 c项的歧义在于“这个人”既可以是“不认识”意识上的主语,又可以是“不认识”意念上的宾语。按照前一种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个人”在特定的场合不认识任何一个人;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个句子意思是,在特定的场合中谁也“不认识”“这个人”。

 d项的歧义在于“打针的”是指医务人员还是被打针的人。如果是指医务人员,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请打针的护士在门外等;如果是指被打针的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请打针的病人在门外等。

 b项没有歧义,按题干的要求,它是正确项。

 5.与“桃李春风一杯酒”组成对偶最恰当的一句是

 a.树头花落未成荫b.万草千花一晌开c.江湖夜雨十年灯d.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一道题主要考查对古代文字常识的感性认识。之所以强调感性认识,是因为只要指明某项与题干的句子组成对偶即可,而不需要考生对古典诗歌中的对偶规律有详尽的了解。

 所谓对偶,是古典诗歌中(尤其是律诗)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词性相类、平仄相对的句子组成,以收到形式与声韵上美的效果。

 根据对偶的这些特点,本题的4个选项中,a、b、d三项均有不相合处,只有c项与题干要求符合。

 a项中的“树头花落”“未成荫”与“桃李春风”“一杯酒”在句式与词性上均不相同,

 b项中的“万草千花”“一响开”也是在句式与词性上与“桃李”句中的相应成分不同,

 d项中“不与”“四时同”也不同于“桃李”句中的相应成分,可见以上三项均为错误项。而c项无论从句式上还是从词性上均符合要求,

 c项为正确项。

 6.依次填入下面空格中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一起努力,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常抓不懈。_________,这中间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十分重视,是起决定的作用的。________这又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_______不仅仅是文化宣传单位的事,________是全社会的事,只有各级领导以及工厂、农村、学校、家庭、新闻、法律等各个方面各行各业都来重视,都来努力,______取得实效和长效。

 a.当然然而而且而以便b.然而因为而且所以才能c.固然然而更而以便d.当然但也而才能

 这一道题主要考查句子之间的衔接问题,考查的重点设在关联词语的使用上。

 句子与句子之间存在着各种逻辑关系,例如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等关系,通常采用关联词语来表示,因而这些关联词语也可分为表示各种关系的关联词语。

 本题中要求对五处的关联词语加以选用。第一空所联系的两个句子,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应当用“当然”作为插入语,表示肯定,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而不能用表示转折的“然而”;这里如用“固然”,也显得不如“当然”顺畅。

 第二空所联系的前后两个部分,从语意上看应是转折关系,可用“但”、“然而”,但不可用表示原因的“因为”。

 第三空所联系的两个句子表示的是并列关系,应当用表示两事相同的“也”

 ,而不是表示进层关系,不能用进层的关联的词语“而且”、“更”。

 第四空所联系的前面两句与后面一句是转折关系,应用转折边词“而”,不是因果关系,不可用表示结果的连词“所以”。

 这五空所联系的前面两句与后面一句是条件关系,这里应用与前面“只有”

 相呼应的关联的词语“才能”,而不是目的关系,不可用表示目的连词“以便”。

 根据以上分析,只有d项符合要求,d项为正确项。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我国人口结构中老龄人口的增长,老人生活、学习用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b.运动会开幕式后,上演了名为《太阳。冰雪。亚细亚》的大型文艺表演。

 c.镇政府大院张灯结彩,有八对青年男女在这里喜结良缘。这是该镇进行的第七批农村青年集体婚礼。

 d.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保障。

 这一道题主要考查对病句的识别能力。

 病句是语言表述中常会出现的一种错误,大致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类型。

 本题的四个选项中,b、c、碱项均属病句,只有a项是正确的。

 b项中谓语动词“上演”与宾语“文艺表演”搭配不当,应改为“进行了……

 文艺表演“。

 c项中也是词语搭配不当,不

   


过与b项不同的是,这里是修饰语“进行”与中心语“集体婚礼”搭配不当,“进行的……集体婚礼”应改为“举行的……集体婚礼”。

 d项的毛病属于成分残缺,“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一句之后应当加上中心语“的方式”、“的做法”之类词语,语意才能完整,表意不能明确,否则与前面的“这种”无法搭配,更无法充任后面一句话“……是一种保障”的主语。

 当然d项还有另一种改法,即去掉“这种”二字,句子也能通顺,不过这种改法显不如前一种好。

 a项没有任何语病。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a.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b.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真是憋闷。

 c.我问他为什么不来?他连看都不看我一眼!你说可气不可气?

 d.“歇会吧,”大娘慈祥地说,“累了一天了,别再熬夜了。”

 这一道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常常被某些人所忽视,认为无碍文意表达,其实这是错误的,一个标点的正与误,常会带来对文意的不同理解。

 本题的4个选项中,a、b、c三项均有错误,只有d项是正确的。

 a项的毛病在冒号以及句号的使用上。如用冒号,则句号应在后引号内;如不用冒号,则句号在后引号之外。

 b项在毛病在“等”字上用的是单引号,单引号一般用于双引号之内的引文,不应在没有双引号的情况下单用单引号。

 c项的问题出在第一个问号上,因为“为什么不来”是问句,而“我问他为什么不来”不是问句,不应在最后用问句,而应用逗号。

 d项标点符合使用无误,是正确项。

 9.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①现在不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东风压倒西风。

 ②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③我的母亲早已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④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

 a.借喻对比拟物暗喻b.借代对比拟人暗喻c.借喻夸张拟物明喻d.借代夸张拟人明喻

 这一道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识能力,属于积极修辞的范畴。

 第①句用“东风”、“西风”来表示正面力量与反面力量,是修辞上的一种借喻而不是借代。借喻与借代的相同与不同在于:借喻是不出现本体与比喻词,直接把喻体说成本体;借代则是不直接说出事物本来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它有关联的事物来代替。

 第②句的“围困万千重”显然不是实际围困的数量,这是修辞上的夸张。

 第③句“宏儿”是作者的侄儿,是人,当然不会“飞”,描写他“飞出”,采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

 第④句有本体、喻体与比喻词,显然是一种明喻。

 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c.

 10.对王翰《凉州词》一诗的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a.前两句借葡萄美酒、夜光玉杯、马上琵琶三个带有西域特点的事物,点明并烘托了边塞征战的气氛。

 b.第三句写将士们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死且不怕,酒又何惧。

 c.第四句暗示战争十分残酷,将士生死未卜,只有借酒来麻醉自己。

 d.从全诗看,这是一首描写将士利用战斗间隙举行庆功祝捷场面的诗,豪情激励,充满甘洒热血、不怕牺牲的报国壮志。

 这一道题考查考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王翰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的《凉州词》二首最为著名,这里选择了其中一首来设计题目。

 这首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二句,描写了欢快宴饮的场面,富有边地色彩。

 “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句,豪放之中含有谐虐,“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为宴饮笼上了一层悲凉慷慨的气氛,反映了盛唐边塞诗的基本特色。

 本题四个选项中,a、b、d三项的分析是准确的,体现了诗作的含义,只有c项说到借酒来麻醉自己,显然与全诗主旨不合,是分析不妥的一项。

 二、阅读理解(20分)

 (一)文言文阅读(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这段文字选自《战国策。燕策》“燕昭王求士”,写郭隗以求千里马为喻,把如何“求士”的道理阐述得具体而又生动,燕昭王听从郭隗的意见后,燕国得以国富民强,而郭隗的这段议论也传为“礼贤下士”的佳话。对于这段文字的阅读考查,一共设计了两道主观题。一是对文中的三个词语进行解释,二是将文中画线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反(2)市(3)诚

 “反”字是一个多义词,可以理解为翻转、反面、违反、反叛、反而等多种意义,具体应该回答哪一个义项,这要看它在上下文语境中所表述的意思。

 我们把以上的义项放入文中,发现都不能对文意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时我们应考虑它是否还有其他解释。稍稍熟悉古代汉语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古今字,即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写法,时代在前的古字包含的义项多,时代在后的今字只代表古字中的一个义项。

 “反”字正是古今字中的古字,后来它被写作“返”,“反”与“返”构成了一对古今字。用“返”字的“返回”义来解释文中的“反”字,恰到好处。“

 市“字的主要用法是名词,意为”市场“;但在古代汉语中,它又可以表示”交易“、”买“,这是动词用法,考生掌握住”市“字的这两类用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诚“字本是形容词,表示真心,不虚伪;又可以用作副词表示确实、的确,这些都是”诚“字的基本用法。不过”诚“字如果用在假设句中,则主要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果真“。

 本文中的“诚”字,就是这种用法。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假设的“诚”字仍然属于副词的词性,而不是假设连词,它表示假设,是由于常常用于假设句中而产生的用法。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对考生古代汉语的知识与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

 通常的要求是直译,即逐字逐句地将文中的词语、句式对译为现代汉语。而不能采用意译,即把整个句子的意思译述出来,因为这种翻译方法很难考查出考生是否对文句有准确细致的理解。

 这道题的正确译文应是:我所要的是活马,哪用死马而去掉五百金?原文在翻译时有四个难点:一是“所求者”,指“我所要的……”;二是“生马”,即“

 活马“;三是”安事“,意思是”哪用得着“;四是”捐“,”丢掉“的意思。

 掌握好这几点,再对文字稍加组织,就一定能写出正确的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15分)

 《正气歌》云:“时穷节乃见。”其实,在平凡的生活里又何尝不显现出精神的分野。

 就拿做诗来说,同为咏“寒食”,苏东坡诗云:“梨花淡白柳叶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贾似道诗云:“寒食家家插柳枝,留春春亦不多时,人生有酒须当醉,青冢儿孙几个知?”

 苏诗抒发的是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叹,贾诗吐露的则是时光易逝及时行乐的真情。贾诗不为不工,然而精神自贱,格调安得不卑?

 真正的精神重于九鼎,清于漱玉。在革命者的身上,躯壳可以委沟壑,精神却长留天地。读林觉民烈士《与妻书》,至今犹觉字字沉雄,句句殷红。

 「1」他爱他的妻,然而“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舍家赴难的烈士当然也有个人的得失,但不忘“以天下人为念”,使“有无”、“得失”的价值观发生了逆转,其境界之高,难与俗人道也。

 「2」方志敏在《清贫》中了被俘的情景,敌士兵用手榴弹威胁他拿出钱来:

 “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这就是他们的逻辑。

 「3」但是方志敏却使他们失望了。他说到自己的“财产”,几套旧褂裤,几双线袜,且已交与妻子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对此,他不无骄傲地“自嘲”,“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4」今天,江山已改,远非“越穷越光荣”的时代可比,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人的精神仍然面临着新的考验。有人把共产主义精神当作束缚自——我的锁链,或者把利己主义的招牌公然挂在门楣上,或者偷偷地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任灵魂云锈蚀、腐烂。

 这一部分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在节选时略有改动。节选的这一段文字,重点谈的是人的“精神”问题,革命者的“精神”重于九鼎,长留天地;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人的“精神”都面临着考验。

 对文中提到的诗文及作者,在此作些简要的介绍。

 《正气歌》:五言古诗,南宋文天祥作于至元十八年(1281),当时文天祥被囚——于元大都(今北京),幽暗潮湿的土室已两年,经受了严酷的牢狱生活的考验,也拒绝了元人多方的劝降,他认为支撑自己坚贞不屈的精神力量就是纵贯中华的浩然正气,于是写作了《正气歌》,诗中的“正气”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尚气节操守传统的集中体现。“寒食”:中国传统节令之一,在清明前一或二日。——

 传说春秋时晋国介之推辅佐晋公子重耳(晋文公)出亡归国后,隐于山中,重耳欲逼他出山,下令烧山,之推抱树而死,重耳

     


为悼念之推,于是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习,称为寒食。苏东坡(1037-1101):名——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为其号,四川眉山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与父苏询、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台州人,因其姐为贵妃,故官至左丞相,南宋时有名之奸相。林觉民,(1886-1911)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候(今福州)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与妻书》:又称《绝笔书》,系林觉民烈士于起义前三天写给其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中充满了牺牲一己,为争取全国同胞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方志敏(1900-193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西弋阳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因叛叛出卖而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7月英勇就义,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阅读这类文字,首先是要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的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以上是仅就阅读理解的层次说的,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由于问题的难度不同,语义理解、筛选、综合加工三者是可以交叉进行的。下面就这段文字的6个问题分别进行分析。

 1.《正气歌》的作者是(2分)

 a.孟子b.文天祥c.岳飞d.林则徐

 这道题考查的重点是文学常识,正确选项是b.孟子虽然曾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见《孟子。公孙丑上》),后来也以“浩然之气”为刚直的正气或精神,但他没创作过《正气歌》,所以a项是

 

错误的。岳飞是宋朝抗金名将,一生转战沙场,屡建战功,使金人闻风丧胆,也曾创作过《满江红(怒发冲冠)》

 这要表现其一身忠义满腔正气的作品,但他也不是《正气歌》的作者,所以c项也不是正确项。林则徐是我国清末的一位家,为禁烟派的代表人物,在禁止鸦片方面曾作出过卓著成效,但他也未曾写过《正气歌》。

 2.与“何尝不显现出精神的分野”句意不同的一句是(2分)

 a.的确会显现出精神的分野。

 b.怎么会不显现出精神的分野?

 c.难道会显现出精神的分野?

 d.难道会显现不出精神的分野?

 这道题重点考查的是句意的理解。正确选项是c.“何尝”是一个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句中它的后面跟了一个“不”,那这句话是表示肯定的。

 a项是正面陈述,表示肯定,所以同题干中句子的句意相同。

 b项中“怎么会不”也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c、d两项中都用了“难道”,这是一个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c项是用了肯定的句式,但表达的却是肯定的意思,即“肯定会显现精神的分野”。

 因此,d项也与题干句子的意思相同,唯有c项与题干中句子的句意不同。

 3.下面一句话是从第二段中抽出来的,把它插回到原来的位置,正确的是(3分)

 确实,革命者能忍受清贫的生活,能经受锁镣的考验,不正意味着他们精神富有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吗?

 a.在「1」处b.在「2」处c.在「3」处d.在「4」处

 这道题重点考查的是句意的理解。正确选项是d.

 保持句子的连贯,要注意语言的衔接和呼应。

 抽出来的语句如放在「1」处,就将林觉民烈士《与妻书》的事打断了,使语言不够衔接,因此a项不可取。

 如放在「3」处,又将方志敏烈士的事割裂成两截,使语言又显得不够衔接,所以也不可取。

 若放在「2」处,前面讲了林觉民烈士的事,后面讲了方志敏烈士的事,似乎还可以,但再仔细一推敲,因抽出来的一段是讲“革命者……”,林烈士是革命者,方烈士也是革命者,所以插在中间讲,并不是对革命烈士的概括性评价,似乎呼应上欠缺了些,这样看b项也不妥。

 若放在「4」处,就显得与前面的句子十分衔接,“革命者”又同前面的两位烈士的事呼应,所以说是最恰当的位置。

 4.下列四句中没有表现“真正的精神重于九鼎,清于漱玉”的一句是(3分)

 a.寒食家家插柳枝b.充爱汝之心助天下人c.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d.藏“财产”于深山坞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要把握句意。正确的选项是a.

 要解答这道题,首先得对题干中引的话能真正理解。“九鼎”是比喻分量的重,“漱玉”是比喻质地的晶莹高洁,这句话是说菱者精神品质的高贵。

 下面b、c两项是从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中来的,“充”有扩充、扩大之意,这两项都表现了他为革命不惜牺牲一己的崇高品质。

 d项,写方志敏烈士藏“财产”——几套旧褂裤,几双线袜——在深山坞中的事,也充分表现了他“清贫”的高风亮节,这三项都表现了革命者那种“重于九鼎,清于漱玉”长留天地的精神。

 a项,是从贾似道诗中抽出来的一句,这句只是纯客观地描写了“寒食”节时家家门前插了柳枝的景象,同革命者的精神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说正确的选项应为a.

 5.第3段画线的句子从复句关系来看是(2分)

 a.选择关系b.转折关系c.因果关系d.并列关系

 这道题考查的重点是辨析句子的结构关系,正确选项是b.

 画线的句子是个复句,它的第一层次应切分在“然而”前,“然而‘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因此这一复句属于转折关系,而不是选择关系、因果关系或并列关系。

 6.文中“他不骄傲地‘自嘲’”中的“自嘲”为什么要加上引号?(3分)

 这道题重点考查的句意的理解及标点的运用。

 从意义上看,这里要表现的是方志敏烈士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自豪、骄傲,而绝没有丝毫自己嘲讽自己的意思。另外,从标点符号的使用来看,引号有何可用于标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所以,这道题应该答为:这是因为方志敏为自己的言行感到骄傲,而一点也没有嘲讽自己的意思,所以“自嘲”要加上引号。

 这里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感到骄傲”,一是无“嘲讽”之意,只有答出了这两方面的内容才能得全分(当然意思答对即可),如只答出一个方面就要扣掉一些分。

 三、写作(20分)

 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议,题目自拟。

 时下,商店、企业取洋名似乎成了一种时髦,许多店铺、厂家竞相挂起了洋招牌,什么爱格尔、欧兰特、哈勃尔、爱丽芬、奥兰多等触目皆是。翻开新编印的黄页电话号簿,各种冠了洋名的企业也明显增多。甚至国货产品广告,也以取洋名为荣。

 这道题要求的是写议论文,议是社会上的常用文体,它在强调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给考生更多的机会去发挥个性和创造性。mba的考生主要是有相当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企管人员,因此,这样的应该说对他们是较适合的。

 所给的这段材料提出了当前社会上的一种“崇洋”的现象,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取名问题来谈,那似乎肤浅了。其实它可联系的事很多:如产品不能靠“洋名”来取胜,而是应该用市场营销学的原理中“信誉、服务”等来赢得顾客;

 又如,可以从如何“打出中华牌”的角度来说;再如,还可从企业文化或命名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一“洋名”现象等等。总之,只要能恰当地联系实际,对“

 取洋名“这一”时髦“现象进行分析议论,应该说都是切题的。

 的评分,依照内容、结构和语言三项来考虑。

 立意深刻,中心又很突出,文章的结构完整,行文也很流畅,这属于一类卷。“如有的试卷在结构上,不仅指出了乱取洋名的现象,还指出其所以如此的根源,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改正的对策,这就很完整。这类卷得分为18-20分。

 中心明确,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楚,语句通顺,这属于二类卷。如有的试卷,中心虽然也明确,但分析欠深透,这样就只能归入二类卷,得分为14-17分。

 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尚完整,语句较通顺,但有少量语病,这属于三类卷,如有的试卷,中心基本也可能看明白,但语言上存在有好几处语病,这就只能划入三类卷了,得分为10-13分。

 中心不明确,结构不够完整,层次不够清楚,语句不通顺,有较多语病,这属于四类卷。如有的试卷,没有完篇,显然结构不完整,而且层次也不清楚,有的试卷语病甚多,这些都只能归入四类卷,得分为6-9分。

 还有偏离题意,结构残缺,层次混乱,语句严重不通,又有很多语病,这属于五类卷。如有的试卷只写了二百来字,结构残缺得厉害,有的通篇不知所云,大谈“洋文化”,像这些都只得划入五类卷,得分在5分以下。

 作文还得考虑书写因素,所以如中有错别字也要酌情扣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当然,错别字分也不能扣得过多,最多扣2分。

 写作要求题目自拟:因此,如果没有题目,也应视为没有达到要求,应该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