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4 > > 详细内容

现代工业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_中国政治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历史命运的认识不断深化, 而社会主义事业本身正是在这种从不间断的反思和革新中走向辉煌。过去,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 设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日趋尖锐,由此引发的苏东巨变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的失败,人类更深入而全面地步入了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轨道, 这一切都推动着人们从不同立场和角度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文试图以马克 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就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从宏 观上作一些反思。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同源性
  现代化本质上是以工业化为动力和核心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历史进程,资 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1 ]。没有以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为基础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就没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意 识形态,同样也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对这一 理想的追求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随着现代 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初现代 化”(即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手工劳动时期)、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以及当代信 息技术革命等几个形态,而与每一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都是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事业新的发展和进步。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理想都产生于“原初现代化”时期。没有生产力的发展 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原初现代化”进程,则不会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产生人 类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的开始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逐步走向 成熟,其内在的基本矛盾由此也逐步暴露,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 基本物质前提。没有相对成熟的大机器生产,就没有相对成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 会制度,就没有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和激化,先进思想家便无以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制度 ,无以揭示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无以找寻战胜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途 径和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开始就把大机器生产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的基本前 提,强调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是对机器大生产发展要求的更主动的适应。同时 ,任何背离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轨道的社会主义思潮都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他 们认为,脱离了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是不可思议的, 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只能造就“社会主义的讽刺画”;那些 不能反映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要求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潮,都因其“完全不能理 解现代的进程而令人感到可笑”。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一 步发展为更高级的历史形态——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变得更为成熟,资本 主义的影响笼罩了整个世界,但由此也发展和激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各种矛盾 。正是在这一客观前提下,社会主义运动才得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由此而诞生 了人类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矛盾的 发展,二战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切都推动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虽不完善,但在二战前的现代化运动中成 就显著,展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也奠定了二战中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强大物 质基础。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制度跨越了一国的界限,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 种国际性的新型社会制度体系。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在社会主 义制度下如何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从此成了执政的共产党人急需 解决的重大课题。能否在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上与时俱进,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 键。
  毫无疑问,战后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代技术革命浪潮 曾同时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然而,战争结束后 ,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遭遇了各种重大挑战后,继续保持和扩展了其先发优势,而苏 联及其影响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没有能够紧紧追随现代工业文明前进的步伐,在新科 技革命和世界一体化浪潮中遭受严重失败,从反面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与现代工业文明 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通 过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紧紧追随现代工业文明前进的步伐,在一个原先基础 极其薄弱的国家情况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事业 的美好前景和强大生命力,同时也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事业沿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主干 道探索前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客观回顾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工业文明的每一步发展都同时 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脱离了人类文明的主干道,科学社 会主义事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多种社会形态。从时间上说,有先后关系,也 有一定时间内共存的并列关系,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过去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递 进说”既不符合事实,当然也不存在充分的理论根据,早已受到严谨的社会科学理 论工作者的批判。误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在它所引发的 各种错误认识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它使我们长期以来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运动起 源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衰落,而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便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这种认 识使我们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源性的认识和研究,忽视了尊重现代工业文明 发展规律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先进性及其 发展趋势的认识与研究,忽视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和研究 ,给整个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同样起源于现代工业 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主干道上长期共存和发展的两种制 度和意识形态,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事实就是最好的理论逻辑。我们只有从 这一基本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或教条出发,才能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从而得出的结论。
      二、工业文明带来共同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有其自身运行的客观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着差别和对立,但同源于现代工业文明发 展主干道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他们必然面临许多相同的机遇和挑战。
  从的纵向发展看,工业化必然造成各国社会的发展和深刻变化,如经济的进步、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上层建筑的演变、新社会阶级分层的形成、人们思想和观念 的更新,等等。在对待工业文明带来的基本发展趋势上,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者的 态度及基本对策必定有着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社会主义者无疑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更好地推 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无论是我们所希望的,还是我们力图克服或避免的,无论 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抑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造成的基本趋势都是注定会 出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不论各国的传统和国情有何差异,“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 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看,从分散到整体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整体世界的 形成却主要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基本成果。工业化引起的世界整体化,必然造成世界各个 国家和地域的“相互依存”,全球化是这一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也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人类都必 然愈来愈多地面临着全球共同问题的挑战,世界的“相互依存”推动着各国的互助和合 作,在客观上已经不可能再允许“两个平行市场”之类现象产生或存在。和平与共同发 展、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共享、反吸毒贩毒、反对恐怖主义、防治艾滋病等问题,既 具有地域性,同时也决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国家或地域。世界正变得愈来愈小,作 为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正在时间和空间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面对共同 挑战的世界需要各国和各民族的共同治理,分散的努力可能使我们面临共同失败的危险 。在这种情形下,夸大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显然违背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 中的合作共处必将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 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 件下创造。”在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不同的国家既要独立 自主地捍卫和维护自身利益,但同时也不应忽视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世界发展客观存在 的普遍性和共性。每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不能不顾自身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特性,不能不 顾本国人民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但也决不能违背世界发展的潮流。忽视主流文明扩展的 基本趋势而过分强调自身特性是经受不了考验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某些 极端民族主义国家遭遇的挫折,都充分说明了背离人类文明主干道的严重后果。
  西方是现代工业文明起源的摇篮,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迄今仍处于领先地位。 由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领先地位,西方各国在应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 面也保持着相对的先进性,并在国际竞争中始终保持和扩展着其优势地位。为了适应现 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保持和扩展其优势地位,维护资本主义的长治久安,西方 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 适应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 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在应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方面,西方各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宝贵经验。然而,我们却长期教条 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孤芳自赏,没有充分认识或承认西方国家在应对工业文 明发展道路上先行者的地位,不顾客观事实和基本规律,总是拘泥于姓“资”姓“社” 之防,盲目排斥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上已经取得的各种经验,更没有 能够充分重视和研究它们的各种教训,反而把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某些不可避免的 现象当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有弊端加以批判,这使我们在实践中一度偏离了现代工业文明 发展的轨道。
  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 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 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5 ]。邓小平同志也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 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 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面对世界现代化和全球 化进程带给人类的各种共同机遇和挑战,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我们别无选择 ,必须积极适应世界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借鉴“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 ,在最大限度加速国内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同时,积极推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合作,为世 界的和平和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社会主义运动肩负着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建立人类理想家园——共产 主义社会制度的光荣使命。在社会主义尚处于理论形态的发展阶段时,马克思和恩格斯 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 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 党人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决不能放弃或忘却自己的根本目标。但是,马克 思和恩格斯也告诫我们:“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 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 候,才会产生。”[7]如今,世界历史又走过了一个半世纪还要多的时间,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实践充分验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不能跨越历史阶段的谆谆教诲, 以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既胸怀远大理想,更注重严谨求实;仅凭一腔热 情而急于求成,必然危害乃至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前景。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现 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又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 长的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 能掉以轻心。”只要简单回顾各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我 们便会发现:超越阶段、急于求成是带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现象;邓小平同志的论断正 是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是在新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 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总是要与一定的民族国家形式相联结的,这就必然首先要求社会 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后,资 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国际领域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表现为两者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的国际外交关系。社会主义既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 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她自始就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而存在 ,以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克服资本主义矛盾和战胜资 本主义社会制度为己任,这就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文明主干道上更好地体现历 史发展的方向,要求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在 社会制度层面上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与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超越目 标是密切相联的。换言之,没有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赶超,社 会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就不可能最终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邓小 平同志在谈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 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我国综合国力达到世 界前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真正体现出来了”。无疑,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把握 了问题的实质。
  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赶超使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由 于历史发展的因缘际遇,社会主义制度都首先建立在工业文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而 这一点过去却没有能够引起各国社会主义者的高度重视。他们都面对着相对落后的发展 基础和条件,都面对着国内相对更多的前工业文明因素的障碍和干扰,都面对着学会正 确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等问题。简单地说,都面临着始终保证在现代工业 文明主干道上永不偏离前进方向而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艰巨使命。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 文明发展中的相对滞后表明,实现后发赶超是社会主义各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 基本目标。在这一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必定 是既相互否定,又相互借鉴和交流,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长期 性以及社会主义各国工业文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这种竞争共处关系的长期性。随着现 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十分重视西方各国在应对现代工业文 明机遇和挑战中的经验教训,更加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共处。即便将来实现了后发赶 超目标,世界将进一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我们将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和孤芳 自赏中步入人类的理想家园。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展望21世纪下半期中国发展前景时所说 :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不会改变的,“到那时,更不会改变了。即使是变,也只能变 得更加开放。否则,我们自己的人民也不会同意”。
  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在实现后发赶超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 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本性。列宁曾经指出,生产力的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8]。邓小平同志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 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显然,要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唯有循着现代工业文明 发展的轨迹不断探索前行,才是一条科学的光明之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前 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既要不断地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内在矛 盾,更要充分重视克服各种前工业文明势力或思潮的干扰,充分重视“资本主义文化所 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唯有如此,才能成功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在批判各种前 工业文明势力和认识资本主义本质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旗帜鲜明地作了大 量论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正呼唤 着新的理论创新,经典作家们的探索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没有也不可能为我 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提供现成的答案。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表明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找到了一条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 模式的发展之路。
  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苏东巨变,犹如一场“地震”,曾经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 心灵。但是,历史的经验和客观的现实都告诉我们,随着人类沿着现代工业文明主 干道更深入地进入到全球化的新阶段,在它赋予资本主义以新的生命力的同时,它也必 将为社会主义各国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现代化目标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必将为美好的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
  收稿日期:2002-06-12
【参考文献】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7-37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284;603;27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0-171;25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373;379-380;63;364;7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
  [8]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