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4 > > 详细内容

电子商务时代的On Demand诱惑_网络经济理论

 当ibm公司在1996年喊出“电子商务”的口号时,也许除了他们自己,没人相信这个概念在其后会带动整个it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当我们还沉醉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巨大惊喜中时,ibm却又以“e-business on demand” 勾勒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第三阶段的蓝图。

on demand的召唤

 在电子商务的第一阶段,网络只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企业们纷纷“上网”建立主页,用户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虽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充其量只能算是印刷品的复制品而已,但这已足以令刚刚触网的人们兴奋不已。而在电子商务的第二阶段,企业将内部的系统和业务流程整合在一起,就实现了真正的在线交易,而用户则享受到了互动的快乐。但这样就够了吗?

 用户进一步希望自己的需求能够得到企业的及时响应。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是企业的重要竞争力之一。而这即是e-business on demand的目标,让企业在完成了自身内部的整合后,进一步实现与主要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的系统和业务流程的端到端的完全整合,这样企业就能在面对客户的需求、市场的转变以及外来的威胁时,迅速做出反应。

 e-business on demand将会如何改变这个世界?现在做出种种预测似乎总是想像的成分居多,难以令人信服,但我们看到了电子商务此前所引发的一切。我们从网络上获取了从未如此之多的,还可以上网买书、交费、炒股……ibm公司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可能很多人已经忘却了它曾经的落魄,90年代早期,华尔街的投资者叫嚣着要将其分拆成无数个“baby blue”。ibm通过将自己变成一个电子商务的企业以及帮助别的企业实现电子商务,才重振辉煌。当“电子商务”将ibm从濒死的边缘拉回后,当我们看到农民通过网络销售自己种的辣椒时,我们又怎能去置疑e-business on demand蕴含的魔力,以及将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再次改变。

解读on demand

 显然现有的异构、分散、孤立、复杂性与日俱增的基础架构(operating environment)无法实现on demand的理想,企业需要重新构筑一个on demand的基础架构,而这需要四个要素。无可置疑整合是首当其冲; 其次是整合本身所要求的一个开放的标准; 除此之外,在技术层面也需要两种支持: 可以使分布在计算机中的资源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共享的虚拟运算,以及让企业将精力投注在商业运作而非复杂的系统之上的自主运算(autonomic computing,让it设备能够像体一样具有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

 看上去,这个新的基础架构使企业在业务流程和底层的技术架构这两个层面发生了改变,不仅如此,这两者的接合又会引发企业在购买以及管理计算力方面的另一个变化。当虚拟运算运用在互联网上时,遍布在各处的计算力资源就可以变得像公共设施一样,企业在需要时像用自来水那样打开笼头即可,并且只为自己所用的部分付费。这听上去似乎不可思议,但曾经企业使用电力就必须自己建立发电厂,这同我们今天自己购买并管理it系统的情形何其相似。既然今天我们可以对电力、自来水、天然气做到按需取用,那么计算力的随取即用也不是一句空话。

 无疑,e-business on demand的实现需要非常多的技术创新来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仅仅将其理解为一个技术层面的远景。当gerstner展望网络计算时曾说过“it will create winners and losers”,他似乎已经看到了ibm翻牌的机会。虽然每一次技术的创新都会成为企业盛衰的转折点,但毕竟技术与商业不是一回事,技术只有同企业的业务运作连接起来才能创造价值。

正因为如此,e-business on demand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所要搭建的it架构,而是其中所包含的那些商业策略以及商业文化,以及这种将it技术融入到商业血脉中的做法,而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运作的模式。通过e-business on demand,人们可以真正理解网络所带来的价值,而it企业则可以重新思考该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

必然的on demand

 有人说ibm善于将普普通通的东西包装成一个玄之又玄的概念,笔者曾经也这么认为。但当深入其中时就会发现,ibm每次提出有关电子商务的概念都非凭空想像,都与计算力的改变紧密相联。电子商务缘起于网络计算,电子商务e代则是在erp、crm的兴起之后,而网格计算则直接催生了e-business on demand。所以这些概念的背后其实都有着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并非海市蜃楼。

 计算力的改变对应用方式的影响是一种必然。其实当建立在开放协议之上的网格计算试图实现互联网上的资源共享时,人们必然会要求从互联网获取更多的好处与方便,e-business on demand的出现顺理成章。其实即使ibm不提出来,也会有其他公司提出来,只不过不会叫e-business on demand而已。

 e-business on demand并不是灵感迸现的科幻,其中很多设想及技术方向都是ibm公司以前在不同的场合屡次提及的,而且也是ibm乃至hp、sun、microsoft等许多公司一直努力的方向,只不过大家的叫法不同而已。ibm今天所做的其实是概括。正因为如此,它才能让人们感到放心。

 e-business on demand的脚踏实地还表现在ibm公司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在e-business on demand战略中不那么显眼的个人电脑事业部,出人意料地率先以自己的think战略来与之呼应。think战略的核心“为商业优势而创新”这句看上去更像是e-business on demand终极目标的口号,是个人电脑事业部想要通过帮助用户管理pc系统、节省支持pc系统的费用、为用户提供应用新技术的专业技能等一系列方式,来改善客户对pc的总体拥有体验的宣言。同时,其thinkvantage技术中的rapid restore pc(快速恢复pc)技术则屡屡被palmisano作为自主运算的典型拿出来宣讲。服务器、存储和软件等其他部门也推出了支持e-business on demand的产品。软件部门发布了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挖掘特点的新db2 数据库、能够预见将来存储要求并随之分配资源的tivoli 产品,并且全面拥抱开放标准的中间件产品。而bladecenter——ibm的刀片服务器作为未来的网格计算的硬件平台,则成为服务器部门的一个亮点。

旧瓶与新酒

 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e代到现如今的e-business on demand,ibm的“电子商务”这杆大旗始终没变。不过再好的东西吃得太多也难免会腻,因此才有了“2002财富年会”上“ibm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的诘问。电子商务过时了吗?的确,电子商务已经谈得太久,以至于很多人对这个词麻木了。但是这并不是应该放弃它的理由。企业已经充分运用互联网提高竞争力了吗?企业都已经实现电子商务了吗?好像还没有吧。所以电子商务这个旧瓶的价值依然存在。

但旧瓶只有盛上新酒才能始终保持吸引力。电子商务作为ibm公司的一个长期战略,大方向是既定的,ibm也在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血液。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为了变而变,而是ibm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环境的变化,自然而然做出的调整,这点前文已有论述。

对于ibm这样的国际公司来说,类似于e-business on demand这样的大战略都是全球性发布,但其提出更多地是根据北美和西欧的发展状况。那么对于中国的意义又何在呢?其实相同的问题在ibm提出电子商务、电子商务e代概念的时候也存在,只要回头看看这两个概念对于中国所产生的影响,那么也就不难想像出e-business on demand将在中国掀起的波澜。

on demand一波三折的中文名

 在中国,e-business on demand最早对媒体亮相是在今年11月15日的“ibm 2002开发者大会”上。也许是e-business on demand负载了ibm公司太多的理想、包含了太多技术与非技术的层面,以至于一时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词汇,据说“按需的电子商务”、“随取即用的电子商务”这些完全忠实于原意的译法都未得到周伟火昆的欢心。直到周伟火昆找到了“与时俱进”。

 仔细推敲e-business on demand后,会发现其最核心的东西是“变”,强调所有的一切都应为企业能够及时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服务。这同“与时俱进”的确是不谋而合,而无论“按需”还是“随取即用”都没有触及e-business on demand的本质。on demand这个名称源于gerstner时代推动其igs部门(ibm公司全球服务部)按需购买的e-sourcing策略,所以当后来扩展成ibm整个公司的战略时,似乎就不那么合适了。周伟火昆显然不愿勉强,毕竟中国人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有人说大的企业好,有人说小的企业美,有人说快速是money,有人则说大的企业稳健。那到底哪种经营模式才是最好的呢?当发生了那么多事之后,我们看到市场上的赢家不一定是大的,不一定是小的,不一定是快的,不一定是稳健的,而是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公司,就是我们所说的on demand的公司。

——摘自今年11月22日ibm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周伟火昆先生于ibm中国有限公司个人电脑事业部“think战略发布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