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4 > > 详细内容

区域活动评价之我见_区域活动及指导

区域活动评价之我见

 

邓海燕

 

新《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新《纲要》的指导下,我们尝试将教育评价与的、的发展,协调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把终结性的评价变为过程性的评价,将统一、定期、标准化的评价变为个人化、发展性的评价,促使将视角从关注结果转为关注每一个孩子是怎样发展的,从而真正地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促进其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评价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要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建构技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集中的区域评价活动必不可少。在新《纲要》精神指引下,我们努力改变评价方式,体会到有效的观察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评价的结果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新的平台、、都是评价的主体。使评价、发展、真正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通过组织这3年来的区域活动评价活动,我认为在对的区域活动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让成为主持人,为构建交流平台

应该转换角色,放弃原先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者的位置,应使自己处在与

幼儿平等的关系上,拉近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安排并告知幼儿活动的程序,还应在活动中穿针引线,适时调动现场气氛,作出适当引导,如通过激发“耶”、“真棒真棒你真棒”或是“加油”等孩子的集体呐喊,充分调动孩子的激情,使评价的活动更加生动热闹,在走到孩子中间的同时成为活动真正的主角,并把推向前台,为他们充分表现自我创造舞台。

与和幼儿的关系相比,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相处得更为自然,他们在相互交流时可以更容易排除羞怯心理,大胆地表现自己,更加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在相互的取长补短中共同进步,从而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我们提倡在活动中多多设置形式多样的游戏,让尽可能多的幼儿参与其中,当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时,评价活动的目的也已经达到。这样,的情感体验更丰富了,学会了分享他人的成功与喜悦,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对幼儿的评价,依赖于对幼儿长期的观察。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可以为区域评价收集资料。长期的观察,可以反映行为的一贯性,避免事件的偶发性,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其次,在区域游戏的观察过程中,记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观察不同年龄班的

幼儿的区域活动情况,记录下幼儿有典型性的行为,积累不同层次的作品,为区域评价提供重要依据。记录幼儿的真实表现,可以把观察结果变为一级资料。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选用了《幼儿区域记录册》作为记录的载体。《幼儿区域记录册》里,将幼儿各方面的活动进行归类。如:在小班的《幼儿区域记录册》里,有收集幼儿美工作品的“小蜡笔真神气”,有展示数理逻辑能力的“数一数,印一印”……中班的有:“我的好朋友”去了解朋友的“小秘密”,“可爱的家乡”反映幼儿周围的世界……等等。我们在这个“展示平台”上,可以看到在不同阶段中的变化和发展。

 在收集幼儿作品的过程中,不忘记录在活动中诸如克服困难,或是在完成作品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语言,这会给观察行为留下最真实的记录,为区域评价和的反思打下了基础。

三、多角度、多维度的区域评价促进富有个性的发展。

 旧的评价观只关注认知结果,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社会的、情感的等。《纲要》中的内容更多的考虑到“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强调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我们依据《纲要》〉精神,在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进行评价时注意多维度、多角度,促进身心和谐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1、多角度区域评价可以发现优势,以强带弱促发展。

 在区域评价中,

如果按照旧有的评价体系去评价幼儿,可能会抹杀幼儿在某些方面的自信心,幼儿的某些艺术天赋可能会被扼杀。每一个幼儿具有的独特能力的组合存在着质的不同,难以从量上加以排序、分类。采用多角度的评价方法,让、更了解幼儿,也让认识自己更加充分。

 小班的男孩子融融是一个很特别的。因为家庭的原因,造成了他有一点自我封闭的倾向。在班里,他始终一个人在角落里玩某样玩具。我在观察中发现,他对颜色和绘画感兴趣。他的画中有鲜亮的颜色,而且冷暖对比,间隔色的应用让人惊叹不已。但是,在他的画中缺乏想象力,过于刻板,多属临摹。在日常的游戏、生活中,他显得“魂不守舍”,经常对、同伴的交往邀请充耳不闻。而在美工区中,他却异常认真,思想集中。通过观察、评价,我们不难发现,绘画是他的强项,但是交往却是他的不足。那么,的重点就应放在通过绘画来促进他交往技能的发展。在区域活动结束前的评价交流活动中,我们实施了几项措施:一是鼓励他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二是引导向他学习冷暖色的应用;三是请和融融一起把自己的绘画作品编故事,再讲给同伴听。渐渐的,融融的脸上有了笑容,也愿意用简单的句子与、同伴交往了。

 通过多角度的评价,发现幼儿的长处,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以强项带动弱项,不仅促进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建立健全的人格。

 2、多维度的区域评价,关注的情感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一种神奇的润滑剂,使幼儿的学习过程顺畅,让的教与幼儿的学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反之则会阻碍的学习。所以在区域活动的评价

过程,应重视情感的发展。

 幼儿喜欢听到别人的赞赏,如果听到负面的反馈,幼儿有可能会放弃该项活动。在小班美工区的“搓元宵”活动中,同桌都在说炜钰搓的元宵不好吃。(同伴的评价是负面反馈),炜钰立刻说:“你们坏死了!我不喜欢你们!”(炜钰有抵触情绪)老师走过去,抱起娃娃对他说:“娃娃说炜钰搓元宵的动作像跳舞,她可喜欢你了!”(老师评价他的动作)炜钰立刻喜形于色,老师接着说:“要是你把元宵再搓圆一点,娃娃就更喜欢你了!”(再评价他的技能)炜钰立刻说:“好,我要搓圆圆的元宵给娃娃吃!”(炜钰接受了的帮助)

四、区域活动评价的结果为的学习提供新的平台

 传统观念中的评价可提供学习的终结目标和表现方面的,而新的评价观侧重的是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应观察幼儿所遇到的困难,重新调整提供的材料和指导方法,以增进幼儿的理解。同时让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新的评价观重视每一个幼儿都有发展,而不是要求所有的幼儿都以相同的速度掌握某一项内容,它重视的是哪些需要与别人不一样的帮助。也就是让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

 在小班的建构区中,幼儿学会了用积砖和盖板去搭建高楼。在一周之后,幼儿已渐渐不满足搭建楼房了,他们开始尝试的搭建辅助设施:围墙、路面等物体了。刚开始,幼儿用积砖直立排列,搭成围墙,有的用积砖横放搭建围墙,有的用积砖累加搭建围墙。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了幼儿的尝试性行为。于是特意围绕围墙展开了讨论:你见过什么样的围墙?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观察了

园内外和回家路上的各种围墙后,进行:围墙不仅仅要把楼房围在里面,还要漂亮。第二轮讨论:怎样利用积砖搭围墙?综合自己的观察结果,开始搭建。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见对幼儿的建构活动的评价结果,引出了新的学习主题,用评价的去指导学习过程的展开。

五、、和都是区域评价的主体

 在以往的区域评价过程中,教师是主要的评价者。就如同一个主考官,对幼儿进行分析,最后分出孰是孰非。而幼儿只是被评价者,很少有参与评价的机会。而《纲要》中指出: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只有将大家的意见、看法综合在一起,才能较客观的反映的发展。

 1、参与区域评价会产生发展的正效应。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要想让幼儿发挥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要给幼儿一个管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的机会。每一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他们有能力评价自己的优与劣,也有能力去分配自己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精力。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去促进幼儿的发展。小班的小杰在班上是一个年龄偏大的男孩子,因为年龄大,他有他的优势。在区域

活动中总能情绪高昂、积极地参与到计算区,很快地接受该区的新材料。但是,在美工区,他经常采用逃避或蒙混过关的方法去对待。在活动后找他谈心,他很干脆地告诉老师:“我涂色不好,但我算术很厉害。我不喜欢涂色!”问他:“你觉得涂色、剪纸这样的活动有用吗?”“有用!”“有什么用?”“……”小杰说得一点也不错。既然他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用“表扬长处,激励不足”的方法,帮助他正确面对美工活动,提高美工的技能。

 另外,让幼儿大胆地将区域活动中的作品展示出来,自己向同伴介绍这个作品的优点,这也是让幼儿自己评价的过程。幼儿的评价其实也是一个反思的活动。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那么在学习活动中,就会有一个正效应。

 2、把握评价标准会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帮助

 在区域评价过程中,家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资源。每一位家长都迫切关注幼儿的成长。家长的经验水平和活动,也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在每一个学期的开始,我们都要召开家长会,向介绍 


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期的主要活动。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即每个主题的开始,我们也将主题的目标和活动的要求提供给家长,并向介绍一些区域活动的材料,告诉他们通过这些材料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我们也经常会邀请来园观看和参与幼

儿园的活动,通过开放活动,让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参加区域活动,参加区域活动结束前的评价活动,使家长知道怎样鼓励孩子,怎样为幼儿的“小问号”记录问题画等。这些活动的过程为幼儿在园的学习过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在活动结束后有正确评价的依据。

 另外,在我园特色家园联系本《心语心愿》中,即时向家长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给了评价的空间。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角,纵向的评价自己的孩子在一个阶段中的进步和不足,这也为在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3、具有新的区域评价理念和策略可以与共同成长。

 在以往的经验中,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纲要》的指导下,教师不仅仅要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幼儿,还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反思自己所进行的区域评价活动是否适合幼儿的成长?是否促进幼儿的发展?会反思的才会发现问题,才会不断学习,以适应的发展,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区域评价活动不仅仅是对最后的结果的评价,评价过程应该是儿童发展的过程,这

个过程应该关注孩子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注重个性化和发展性。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客观地对孩子的发展做出评价,再通过评价去促进对幼儿的教育和的发展,让评价、发展、真正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