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4 > > 详细内容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_幼儿园音乐舞蹈

 
浅谈审美素质的培养

 

 

 摘要: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审美素质的意义、特征、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审美素质  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1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审美素质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  审美素质有利于培养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  。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同伴)。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活动中,可以  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  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

1.2  审美素质有助于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  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

,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  支配的,对进行审美素质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  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  审美素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  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  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  例表明,在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  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

2  审美素质的内涵

2.1  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    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    等。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兴趣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了兴趣,幼儿能对对象形成主动开放、积极接纳的心态。而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

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审美能力的儿童,在感受美和创造美方面体现出来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同时审美兴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只在当他能真正欣赏和创造美时,他的审美兴趣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持与发展。

2.2  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兴趣,提高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

审美素质教育既不是要培养儿童成为艺术家,也不是要让艺术完全成为其受的手段。而是要萌发幼儿最初对美的兴趣,给人生一个好的开端。美的事物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意和喜爱这类刺激。而且,心理的可塑性大,充满好奇心,容易培养审美兴趣。

  美的事物围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赏它们,但却没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得到应有的享受,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都将是狭隘的。如果说兴趣构成了学前儿童审美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审美能力则是幼儿成功地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才可能真正投入审美活动,并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审美。

3          审美素质的特点

3.1  期审美的特点

  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3.1.1  大多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

3.1.2  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是审美的又一特点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高兴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同时,的美感体验并不深刻,且缺少稳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积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会扔下积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纸上画小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鸡,他又觉得捏小鸡有趣,跑去捏小鸡了。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突出。

3.1.3  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

 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    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

了自己的感情。

3.1.4  审美评价愿望强烈,标准简单,且有两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如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时,总是急于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故事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充分显示情感的两极性(爱与憎、乐与悲、好与坏)特点。古尔维奇说: “儿童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

3.2  审美素质的特点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为“审美”或“幼儿美育”。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在对进行审美兴趣、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点:

3.2.1  情感表现性

  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在审美素质中,应让幼儿充分表现其情感和体验。例如:早上一入园,幼儿就告诉:“妈妈昨天给我买了一个好漂亮的大蝴蝶(风筝)!”这时应当与幼儿一道描述风筝的美,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之情,让的审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

3.2.2  情节虚构性

  幼儿审美情节往往不因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才发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体现在编故事及绘画活动中。例如:幼儿在画小白兔时,突然说:“小白兔迷了路,到处找妈妈。”画熊猫时,不按的要求而添画了床、吊针,还解释说:“熊猫生病了,在打吊针。”这时决不能批评没有按的要求做,因批评只会扼杀

幼儿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尽量保护的这种超现实的审美情趣。

3.2.3  手段表现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    的。例如:幼儿在砂堆里插上树叶,表示“绿在沙漠”。又如,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表现冬天的寒冷,有的画出了小朋友穿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则用白色手工纸剪出美丽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纸屑抛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

3.2.4  主体自主性

  审美活动不是由教师强迫幼儿进行的,它是作为活动主体——幼儿的自主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对美的自我体验。对幼儿的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有的在玩色活动中害怕幼儿将颜料弄脏了衣服桌椅,常会代替幼儿完成点色的过程,不让自己动手

  


。这样的活动,

完全是旁观者,根本谈不上对美的自我体验。

3.2.5  目的非功利性

  审美不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和态度为目的,因而是非功利性的。一些和为了让幼儿掌握“一技之长”,而强迫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特长班” 这样做,只会使失去真正的乐趣,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过激行为,是不可取的。

4  如何培养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出几点培养的审美素质的经验与感受,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勉:

4.1  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点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恬静、闲适的情绪体验。渐渐地,孩子们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了。

4.2  让美育贯穿于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

4.2.1  的生活环境美

  要创设出与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请孩子们与一起布置教室,让他们走到那儿都有玩的、有学的,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满足情趣的天地。并从心底里产生要爱惜、保持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4.2.2  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美、行为美

  在

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礼貌用语美、谈吐语言美、交往礼仪美。当发生矛盾时用礼貌语言解决问题。与人交流时有要态度亲切。在描述事物时要尽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如问:“你们都看见过什么样的天?”有的说兰兰的天,有的说晴朗的天,还有的说乌云密布的天、晴间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没有一丝白云的天等等。

4.2.3  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

  根据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审美素质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因为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审美体验的产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说教,更在他所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审美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影、电视等生动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

4.2.4  注意渗透于各个领域的审美因素

  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因为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在一日活动中,应以美育人。例如:语言活动中有语言美,活动中有数字美、形状美,体育活动中有动作美、造型美等等。活动本身应是美的,幼儿美育也只有在各领域中交织、渗透、强化,才能最终提高的审美素质。

4.3  要为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应引导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

4.4审美素质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

4.4.1重视课堂外的因

素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规范的活动。对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的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往往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美育潜课程的问题。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环境、教玩具、活动材料、教育设施的完美外观、的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都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在美的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

其作用是一些专门的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4.4.2  重视家庭、社会对美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受的场所。孩子的第一任——父母的言谈举止、文化修养都应成为孩子的楷模,使孩子从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

4.5  消除审美对象可能对产生的消极影响

  和家长还要十分注意审美对象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孩子知识经验有限,辨别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欢模仿。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孩子看了电视、听了故事,最喜欢模仿的常常是反面角色的语言及动作。和在审美教育中,除了正确引导、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辨别美与丑、是与非的能力外,还要在孩子欣赏艺术作品时,尽量注意冲淡反面角色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对进行审美,不要把孩子打扮得怪模怪样。如染红指甲、烫头发等,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会使孩子养成不健康的审美情趣,应予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