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4 > > 详细内容

纲要解读_园长经验



                    贯彻《纲要》精神,不辱使命深化改革

    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这一点,历代的教育工作者都是很清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解读使我面临直接的压力和冲击,其中的标准、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等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标的确任重而道远!难怪“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的大师朱熹也要做了。因为在这位文化大师的眼中,天底下没有任何一种事业比这更重要,他有着另一层面的思考:“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他把看成是恢复人性、改变素质的根本途径,认为离开了这一途径,几乎谈不上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和发展。“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因此,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崇山间的座座书院,捕捉从那里传播出来的种种。

  如今常有一句话在我耳边响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或“百年大计,为本。”都使我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而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作为青年的我又深知使命的艰辛且义不容辞。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的发展,我应如何担此重任,迎接挑战呢?

  首先,要确立与新基础教育理念一致的教育观点。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要调整其中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和教育的整体架构中,正确而清醒地把握实践中的方向,并时常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工作,目前在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辛苦,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应不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理性地建构自己的教育观念,多创设一些与儿童特性相适应的,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其次,要深入孩子,观察、了解他们,承担与幼儿学习规律相符的角色。幼儿兴趣的是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的,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对什么样对象发生兴趣。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就要对的兴趣和需要有足够的尊重。一方面要善于将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作为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导

幼儿的学习活动。例如在拟订活动方案时,就要摆脱过去的课程设计从书本到儿童的静态模式,主动观察、了解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中挖掘其所蕴涵的价值,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在环境创设时,要注意布置的内容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让他们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做环境的主人;日常活动中,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倾听幼儿的感受、问题、意见,借助理解、支持、宽容、激励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来点燃幼儿的学习火花,主动、积极地参与幼儿的活动;增加与幼儿互动的机会,融入幼儿的活动,成为的玩伴。

  其三,着眼现实,学做幼儿教育的研究者。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操作中,由于教育视野不宽、理论底气不足,自己独立做课题,常常觉得不知所措,孰不知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应是义不容辞的。而读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后,更深知此项任务的艰巨和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选择的时代,是一个新旧知识更替迅速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扭转那种传统的标准、统一的模式、方法,重视和利用的多种学习方式,无愧与这个称呼背后所蕴藏的职责和使命,让它表现得更加透彻、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