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专家谈育婴九大误区_家教误区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健康地成长,但不少
在育儿观念、喂养方式及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孩子的
生长发育。为此,记者就当前育婴中的一些常见误区,以及如何
有效地养育孩子等问题,采访了中央电视台《万婴跟踪》栏目主讲人
区慕洁教授。
误区一:宝宝怕光,要拉上窗帘,关紧门窗
不少认为,刚出生的宝宝抵抗力很弱,怕受刺激,于是便将
门窗关紧,还拉上窗帘,屋子里光线较暗。
区教授指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从的角度来说,宝
宝自出生起就有视觉的分辨力。以6个月为限,前6个月里孩子的视觉
灵敏度很高,很喜欢光和色,这是宝宝视觉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应让
孩子多见光,看五颜六色的东西(如图片),使其视觉受到相当的光
和色的刺激,以有利于提高其视觉的灵敏度。6个月后孩子的视觉灵
敏度慢慢降低,如果在关键期内得不到足够的刺激满足,对孩子视力
的正常发展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误区二:孩子太小不能吃硬东西
据区教授介绍,许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牙还没有长出,
不能吃硬东西,吃进去的硬东西也不能消化。
其实,宝宝在6—8个月是学习咀嚼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要
给孩子脆的、硬的食物,如:馒头条、面包条等。为了引起宝宝咀嚼
的兴趣,家长要示范嚼给宝宝看,教会宝宝咀嚼和吞咽。对宝宝
没长牙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宝宝咬东西是靠牙龈而不是牙齿。宝宝
咀嚼有利于尽早出牙,也使脸部肌肉得到运动,对以后说话利落有明
显的益处。现在园里有些小朋友不会咀嚼,和错过了咀嚼的关键
期不无关系。
误区三:不让宝宝到处乱爬
有些认为,小孩子到处爬会把衣服弄得很脏,给大人增添许
多麻烦,而且也容易出危险。
区教授指出,宝宝成长过程中,爬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阶段,这是
人最原始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宝宝接触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多爬对
宝宝的健康成长有很多好处。爬能够调动宝宝的多种感觉,练习四肢
的协调性,活动躯体,同时也有利于距离感、方向感和分辨力的培养。
可以有意识地做这样的练习:妈妈走到一边,让宝宝找妈妈,自己爬
过来或放东西在一端让宝宝去拿,这样可以对宝宝的视觉、听觉和思
考力进行综合训练,防止宝宝长大后出现视觉串行、震颤、注意力不
集中、行为不协调等症状。一般父母把孩子放在一个开阔的地方,注
意看护,安全不应该成问题。
误区四:不让老人说家乡方言
有些父母上班忙就把宝宝交给奶奶爷爷看护,但又担心老人说的
是家乡方言,会影响宝宝以后的语言发展,所以就一再叮嘱:不让老
人和宝宝说话。有的认为和宝宝说话他也听不懂,所以不用说也
可以。
区教授说,宝宝生来就喜欢听各种不同的音响,喜欢父母和他们
说话,喜欢这种听觉刺激,虽然他们听不懂,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
有不同的反应,开始会很惊讶地看你,看你的表情,正哭闹着会突然
停止。宝宝认真接收给他的听觉刺激,有利于听觉注意力的集中
和灵敏。另外用方言和宝宝说话也可以让宝宝多掌握一种语言,父母
后期注意培养就不成问题,不与宝宝说话会使孩子因缺乏听觉来源刺
激而减弱甚至丧失听觉功能。
误区五:不让孩子外出和小朋友一块儿玩
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难免要斗嘴、打架、闹矛盾,有的看
到自己的孩子在外边受欺负就心疼,于是就阻止孩子外出和小朋友一
块玩,认为:“在家里和奶奶爷爷玩不也一样吗?”
区教授指出,这种观点和做法是因噎废食,结果是得不偿失。现
在许多孩子在家里像条“龙”,指挥爷爷奶奶,能说能唱,很高
兴,但出了家门就成了一只虫,人前打怯,不敢说话,家里的神气和
能耐早跑到爪哇国去了。其实孩子只有在孩子群中与同龄人交往,学
会很多行为方式,在孩子中得到认同,才有利于消减打怯心理的产生。
孩子之间闹别扭、打架等,只要不超度,一般不要插手,这些行
为也是孩子学习处事的一种过程。
误区六:不必要逗宝宝笑
有些认为宝宝生下来就会笑,所以没必要逗笑,于是就将宝
宝放在一边,任其傻傻地玩。
区教授告诉记者说,宝宝有时睡觉会带着笑,但这种笑是无意义
的。父母在养育过程中逗宝宝笑很重要,父母要自己笑给宝宝看,宝
宝会模仿着笑,嘴角上翘,肌肉放松,可以使表情肌得到充分的发育。
而且表明:孩子笑得越早越聪明。
误区七:凡事都不放手
每位都疼爱自己的宝宝,事帮着做,饭喂着吃,走路抱着、
扶着,但宝宝并不领情,反而又哭又闹,脾气还特别大。
区教授说,有的抱怨1岁半到2岁的宝宝人小脾气大,岂不知
这正是宝宝开始有自我行为意识的标志,是要求大人“放手”的示威。
总是由代劳孩子自然不乐意,他要自己做,所以就要闹脾气,家
长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他们做不到的事可以
让其先试后引导,这样有利于宝宝自理能力的形成。
误区八:配方奶粉可以替代母乳
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目前很多配方奶粉可以满足宝宝的喂养,
和母乳效果差不多;况且母乳喂养对妈妈体形有害,于是便选择用配
方奶粉喂养。
区教授指出,对宝宝来说,母乳是最好的营养食品,除了生理原
因没有母乳,一般来说用母乳喂养不成问题,母乳喂养是一种爱也是
责任。母乳中含有牛乳中没有的抗病因素,有利于增强宝宝对疾病的
抵抗力。母乳中还含有有助于形成dha的物质,所以吃母乳的宝宝会
更聪明。对妈妈来说,给宝宝喂养有助于宫缩,再适当地做一些体操
锻炼,不会影响身材和体形。
现在配方奶粉种类颇多,档次不一,中低档的没有除去酪蛋白,
含奶油,容易吸收钙,对宝宝身体和智力的健康发育都会有影响。4
个月以后,母乳会出现缺铁的情况,这时要增加含铁食物,如1/4的
蛋黄+含维生素c的食品(如鲜橙汁)来喂宝宝。要注意蛋黄不能和
奶搁一块喂,不能和谷物、菜水、梨水混在一起,不能喂菠菜泥、茭
白,不能喝茶水,这些食物容易带走体内的铁,不仅不能补,反而会
造成宝宝缺铁性贫血,出现活动缓慢、多病、瞌睡等症状。
误区九:宝宝哭闹就是饿了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宝宝哭的时候就是饿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
是喂奶。
区教授告诫说,这样做是很不的。宝宝哭闹有时是不舒服,
或什么都不为,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罢了。盲目的喂奶制造了越来越
多的“小胖墩”。宝宝需要游戏,在哭闹的时候不妨与宝宝玩玩
“藏猫咪”等游戏,既开发了智力也制止了哭闹,不是一举两得吗?
在育儿观念、喂养方式及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孩子的
生长发育。为此,记者就当前育婴中的一些常见误区,以及如何
有效地养育孩子等问题,采访了中央电视台《万婴跟踪》栏目主讲人
区慕洁教授。
误区一:宝宝怕光,要拉上窗帘,关紧门窗
不少认为,刚出生的宝宝抵抗力很弱,怕受刺激,于是便将
门窗关紧,还拉上窗帘,屋子里光线较暗。
区教授指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从的角度来说,宝
宝自出生起就有视觉的分辨力。以6个月为限,前6个月里孩子的视觉
灵敏度很高,很喜欢光和色,这是宝宝视觉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应让
孩子多见光,看五颜六色的东西(如图片),使其视觉受到相当的光
和色的刺激,以有利于提高其视觉的灵敏度。6个月后孩子的视觉灵
敏度慢慢降低,如果在关键期内得不到足够的刺激满足,对孩子视力
的正常发展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误区二:孩子太小不能吃硬东西
据区教授介绍,许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牙还没有长出,
不能吃硬东西,吃进去的硬东西也不能消化。
其实,宝宝在6—8个月是学习咀嚼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要
给孩子脆的、硬的食物,如:馒头条、面包条等。为了引起宝宝咀嚼
的兴趣,家长要示范嚼给宝宝看,教会宝宝咀嚼和吞咽。对宝宝
没长牙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宝宝咬东西是靠牙龈而不是牙齿。宝宝
咀嚼有利于尽早出牙,也使脸部肌肉得到运动,对以后说话利落有明
显的益处。现在园里有些小朋友不会咀嚼,和错过了咀嚼的关键
期不无关系。
误区三:不让宝宝到处乱爬
有些认为,小孩子到处爬会把衣服弄得很脏,给大人增添许
多麻烦,而且也容易出危险。
区教授指出,宝宝成长过程中,爬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阶段,这是
人最原始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宝宝接触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多爬对
宝宝的健康成长有很多好处。爬能够调动宝宝的多种感觉,练习四肢
的协调性,活动躯体,同时也有利于距离感、方向感和分辨力的培养。
可以有意识地做这样的练习:妈妈走到一边,让宝宝找妈妈,自己爬
过来或放东西在一端让宝宝去拿,这样可以对宝宝的视觉、听觉和思
考力进行综合训练,防止宝宝长大后出现视觉串行、震颤、注意力不
集中、行为不协调等症状。一般父母把孩子放在一个开阔的地方,注
意看护,安全不应该成问题。
误区四:不让老人说家乡方言
有些父母上班忙就把宝宝交给奶奶爷爷看护,但又担心老人说的
是家乡方言,会影响宝宝以后的语言发展,所以就一再叮嘱:不让老
人和宝宝说话。有的认为和宝宝说话他也听不懂,所以不用说也
可以。
区教授说,宝宝生来就喜欢听各种不同的音响,喜欢父母和他们
说话,喜欢这种听觉刺激,虽然他们听不懂,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
有不同的反应,开始会很惊讶地看你,看你的表情,正哭闹着会突然
停止。宝宝认真接收给他的听觉刺激,有利于听觉注意力的集中
和灵敏。另外用方言和宝宝说话也可以让宝宝多掌握一种语言,父母
后期注意培养就不成问题,不与宝宝说话会使孩子因缺乏听觉来源刺
激而减弱甚至丧失听觉功能。
误区五:不让孩子外出和小朋友一块儿玩
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难免要斗嘴、打架、闹矛盾,有的看
到自己的孩子在外边受欺负就心疼,于是就阻止孩子外出和小朋友一
块玩,认为:“在家里和奶奶爷爷玩不也一样吗?”
区教授指出,这种观点和做法是因噎废食,结果是得不偿失。现
在许多孩子在家里像条“龙”,指挥爷爷奶奶,能说能唱,很高
兴,但出了家门就成了一只虫,人前打怯,不敢说话,家里的神气和
能耐早跑到爪哇国去了。其实孩子只有在孩子群中与同龄人交往,学
会很多行为方式,在孩子中得到认同,才有利于消减打怯心理的产生。
孩子之间闹别扭、打架等,只要不超度,一般不要插手,这些行
为也是孩子学习处事的一种过程。
误区六:不必要逗宝宝笑
有些认为宝宝生下来就会笑,所以没必要逗笑,于是就将宝
宝放在一边,任其傻傻地玩。
区教授告诉记者说,宝宝有时睡觉会带着笑,但这种笑是无意义
的。父母在养育过程中逗宝宝笑很重要,父母要自己笑给宝宝看,宝
宝会模仿着笑,嘴角上翘,肌肉放松,可以使表情肌得到充分的发育。
而且表明:孩子笑得越早越聪明。
误区七:凡事都不放手
每位都疼爱自己的宝宝,事帮着做,饭喂着吃,走路抱着、
扶着,但宝宝并不领情,反而又哭又闹,脾气还特别大。
区教授说,有的抱怨1岁半到2岁的宝宝人小脾气大,岂不知
这正是宝宝开始有自我行为意识的标志,是要求大人“放手”的示威。
总是由代劳孩子自然不乐意,他要自己做,所以就要闹脾气,家
长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他们做不到的事可以
让其先试后引导,这样有利于宝宝自理能力的形成。
误区八:配方奶粉可以替代母乳
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目前很多配方奶粉可以满足宝宝的喂养,
和母乳效果差不多;况且母乳喂养对妈妈体形有害,于是便选择用配
方奶粉喂养。
区教授指出,对宝宝来说,母乳是最好的营养食品,除了生理原
因没有母乳,一般来说用母乳喂养不成问题,母乳喂养是一种爱也是
责任。母乳中含有牛乳中没有的抗病因素,有利于增强宝宝对疾病的
抵抗力。母乳中还含有有助于形成dha的物质,所以吃母乳的宝宝会
更聪明。对妈妈来说,给宝宝喂养有助于宫缩,再适当地做一些体操
锻炼,不会影响身材和体形。
现在配方奶粉种类颇多,档次不一,中低档的没有除去酪蛋白,
含奶油,容易吸收钙,对宝宝身体和智力的健康发育都会有影响。4
个月以后,母乳会出现缺铁的情况,这时要增加含铁食物,如1/4的
蛋黄+含维生素c的食品(如鲜橙汁)来喂宝宝。要注意蛋黄不能和
奶搁一块喂,不能和谷物、菜水、梨水混在一起,不能喂菠菜泥、茭
白,不能喝茶水,这些食物容易带走体内的铁,不仅不能补,反而会
造成宝宝缺铁性贫血,出现活动缓慢、多病、瞌睡等症状。
误区九:宝宝哭闹就是饿了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宝宝哭的时候就是饿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
是喂奶。
区教授告诫说,这样做是很不的。宝宝哭闹有时是不舒服,
或什么都不为,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罢了。盲目的喂奶制造了越来越
多的“小胖墩”。宝宝需要游戏,在哭闹的时候不妨与宝宝玩玩
“藏猫咪”等游戏,既开发了智力也制止了哭闹,不是一举两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