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4 > > 详细内容

别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_家教误区

 五月这个时节,对于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来说,正是为点灯熬油最后冲刺的时刻。而现在,四五岁的稚子们也一样要品尝学业的烦忧。

 在上海、南京等地,一些名牌幼儿园开始抬高门槛。而上海针对园娃娃推出的早教emba,也让人们疑惑不已:“我们的到底怎么啦?”

  园里的“emba”

 这是一位名叫芊芊的园大班女孩的简历,其中最令人咋舌的是“情况”部分:阅读──识字量达1500字,能进行自主阅读;思维──中福会少年宫创造性思维提高班,师从xx区特级xxx;英语──在xxx园学习xx3年……综合──今年10月参加12门美国emba课程,为期共2年,现已结业“学”和“经济学”两门课程,目前正进行“科技学”课程。

 这里的“emba”是近年来上海非常热门、号称源于美国的学前项目(“e”是早期“early”的缩写)。针对3岁至6岁娃娃学员的emba项目,包括、创意文学、地球、天文学、经济学、创造力等12门课程。尽管上完所有的课程花费超过2万元,但目前大约已有2000个娃娃报名。

    5岁的孩子念起了“emba”,3岁的娃娃学习打高尔夫,18个月的幼儿开始接受瑜伽训练……近来,各种“幼儿精英教育”在上海、北京等不少大城市中悄然兴起。为了培养“小绅士”、“小淑女”、“小ceo”,家长们不惜花费重金。尤其是“emba”项目,要价高达两万元人民币,但报名的仍然十分踊跃。幼儿“emba”项目主办者公开宣称,该项目的核心教育理念来自美国。那么,美国到底有没有幼儿emba或者与其类似的项目?

  上名牌园先“过关斩将”

 3岁半的刘辰辰近来与父母陷入了“战争”状态。辰辰的妈妈日前作出决定:在晚上加学2小时,同时取消五一期间的度假活动,改为一家人陪同女儿到某辅导班进行“封闭集训”。

 事件的起因是一家名牌幼儿园寄来的面试通知书,表示五一长假后将对孩子们进行面试。而据说这个园面试极有可能考,辰辰妈妈做出了上述决定。

 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像辰辰这样上幼儿园先要“过关斩将”的孩子并不少见。名牌幼儿园、示范园由于资源稀缺,自然门庭若市,不得不在招生环节遴选择优,要求进行“面试”。

    不少为了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幼儿园,早已开始了辛苦的“寻园”历程。家住天河区的王先生已经找了四五家幼儿园,却发现看得上的园,全都价格不菲。

 学前呼唤理性思考

 去年12月,上海市教委公布今年义务阶段入学办法时强调公办和公立转制学校一律“免试就近入学”,并三令五申严禁一切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但在通常情况下,在小学入学报名时,校方会安排一次面谈,用以考察的智力水平、综合能力等等,有些学校甚至早在3月就开始安排所谓的“面谈”。

 江苏省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潘月俊认为:“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强化了这样一个意识:只有受过优质的人才能生存。而类似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思维,促成了择校热和考试热,这个热度从的最前端,一路传递到、小学升初中、小学入学考乃至幼考。”

 潘月俊说,哈佛理财教育、零岁教育方案等概念交替风靡,说明我国社会对教育尚缺乏理性思考和专业把握,往往出于感性判断,把一些个案盲目推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焦虑心理,也被一些人利用,不断推出哗众取宠的概念,造成教育市场极度混乱。所以,目前学前亟待理性思考。

  “精英”造梦 “天才宝贝”望梅止渴

 据了解,“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多数父母花大价钱供孩子接受“幼儿精英教育”的重要原因。但专家指出,此类早期教育的效果究竟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而所谓的“高品质”很难界定,应理性选择,切勿盲目跟风。

    学前:误区知多少

   每天清晨,年轻的母亲带着幼儿急匆匆赶上早班公交车,花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赶赴心中理想的高级园,又困又乏的小孩睡眼惺松,无力地倚靠在妈妈身上;收费不菲的培训班上,年幼的孩子盯着黑板上与拼音字母“长”得一模一样、读音却大相径庭的一串串英文字母,双眉紧皱,一脸困惑。

 对以上的情景,人们或许早已司空见惯,并不陌生。随着时代的进步,与过去的随心所欲、放任自流状态相比,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这无疑是可喜的进步。然而,专家指出,由于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真谛知之甚少,以至于在学前领域存有诸多误区。

 重硬件设施,轻软件配套。一位说:“这家幼儿园装修豪华,电脑多媒体、空调等一应俱全,就是离家太远,但为了孩子的将来,每天也得往这儿送。”其实,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每天起早贪黑,睡眠严重不足,加上舟车劳顿,怎么可能有精力和兴趣完成交给的“学习”任务呢?

 “选择园关键看是否有好的思想、教学方法。”专家指出,好的硬件设施固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其实不乏弊病,设施的费用分摊到孩子身上不说,空调房和过度的装修产生的有害空气,对小孩身体也不利。

 “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设施,可能会像‘套’一样将孩子裹了起来。”专家认为,应该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接触大自然,经受各种考验,增加身心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重园教育,轻家庭和社会。有的对园期望值和要求很高,自己却热衷于抹牌赌博,时常撒谎、骂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接受贿赂。“殊不知,家庭的耳濡目染对孩子身心的潜移默化作用最大。”专家认为,必须以身作则,注重品德示范,并营造探求知识的氛围,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重知识灌输,轻品德培养。有的片面认为“学前就是早学知识,即认字、背唐诗、学加减”,专家指出,在孩子还没有数理概念和理解能力的情况下,硬要他们去背、去记,就会给他们留下“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受到情绪上的抵制。其实只要时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等上小学后,也许过去一年学的东西,一个星期就可以轻松拿下。

 重专长训练,轻平衡发展。针对争先恐后送孩子参加培训班的现象,专家指出,幼儿阶段重在全面发展,对幼儿兴趣的培养不能过早定向,盲目跟风,过多地偏重一个项目,必然影响其它潜能的发现和发展。而且,对专长的培养一定要区别对待。0至6岁确实是母语表达能力和琴类、书画的最佳启蒙时期,但英语和体操对3至4岁的显然并不适合。这个时期,孩子的母语表达能力尚有限,再加上,就会产生混乱感,甚至语序颠倒;而体操的基本功要求高,运动强度大,孩子骨骼太软,软组织容易受伤。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所孙明重教授说,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由于对学前认识的种种误区,完全违背了生理、心理规律,结果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应该及时加以引导,使祖国的花朵得到精心而且正确有效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