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梦想变成现实_校园文学
把梦想变成现实
提起张宝瑞,爱好文学的朋友恐怕不会陌生,尤其那些爱读武侠小说的少年,一定记得《醉鬼张三》、《八卦掌传奇》等有意思的传奇小说。正是张宝瑞。把传奇、武术与侠义相结合,创作出了大量具有京味、纪实特点的作品,被文坛称为两栖闪电手。
张宝瑞写武侠传奇,可不是师出名门,而是完全靠自学。他初中毕业以后做过炉前工,做过新闻记者。但真正投身写作,还是从小到大不断自学、不断积累的结果。
1952年,张宝瑞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搞自然的。书香门第的家庭氛围熏陶了他,他从小就爱读书,读书成了他最主要的爱好。一到休息日,他就缠着爸妈领他逛书市、书店。遇到他所喜爱的书,就更是不依不饶,非要买下来不可。好在父母都知道书籍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总是欣然解囊。
小时候的张宝瑞,最大的嗜好是收藏连环画。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为了能够买到更多的连环画册,才八九岁的他就能够一个人去东单、王府井逛旧书店了。遇到好书。他就花“重金”买下。虽然那时候的连环画只有几分钱或一角钱一册,但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昂贵了。
为了有钱买更多的新书,张宝瑞还和哥哥利用寒暑假期间到东单、王府井等闹市区,摆书摊出租小人书进行有偿服务,然后再用挣来的一点点钱去买新书。到小学毕业时,他的连环画已装满了一大箱子、足足有300多本。
连环画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课间、课下他都爱不释手地翻着它们。这些“小人书”丰富了他的形象思维,开发了他的大脑智力,为他今后的武侠小说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典小说和外国名着,《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基度山伯爵》、《红与黑》、《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都是在小学期间似懂非懂啃完的。虽然不能透彻地了解作者的意图,但书中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生活环境对张宝瑞的创作,也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小时候,他的家在北京东城喜鹊胡同一个四合院内,这里离于谦祠堂不远。夏天,在葡萄架下,他常听老人们讲爱国武术家的故事,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还常常和小朋友们组织故事会,为乘凉休闲的爷爷、奶奶们表演。他们大多现场发挥,现编、现侃,看谁表演得出色、熟练。由于平时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再加上伶俐的口齿、熟练生动的演讲,常常引起老人和孩子们的一阵阵喝彩。
和许多同龄的少年一样,1969年,年仅16岁的张宝瑞初中毕业来到了工厂。他工作的单位是北京东南方向的一个冶炼厂。从此,他开始了“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生活。每当休息时间,张宝瑞就给大家讲侠肝义胆的英雄惩恶扬善的故事,边编边侃。每当要干活时,他便结一个扣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种编故事的生活,更加锻炼了张宝瑞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1983年,张宝瑞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当上了一名记者。作为体育记者,他接触了许多武林英杰,并又一次被历史上着名武术家回肠荡气的英雄义举所感染,他决心为这些优秀武术大师树碑立传。
读了许多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创作的新派武侠小说后,他从中汲取了写作的精华,开始了创作生涯。其中,他的作品《醉鬼张三》已由香港齐明电影制作公司与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联合搬上了银幕,反响极大,原作也因此一版再版。
今天,张宝瑞的作品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着,他的脚步踏实,稳重。把少年时的梦想一点点地变成现实,他始终记得大作家林语堂的话:“人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不要为了摘取远处的红玫瑰,而丢了脚下的白葡萄花。”
是的,白葡萄花固然没有红玫瑰美丽,但红玫瑰却离你很远,甚至遥不可及。拣起脚下的白葡萄花,你仍然可以获得一份美丽。
有的少年朋友虽然有自学之志,但把目标定得太高,结果因为屡屡失败而打击了自学的积极性。如果把起点定得实际点儿,从脚下开始,或许你会摘取成功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