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细说一标深―――吉彦军访谈录 海边垂钓技术 海水船钓经
细说一标深―――吉彦军访谈录
``````````````````````````````````````````````````````````````````````````````````````````
客观地说,吉彦军是把钓一标深完善并提升为一种流行钓法。其实,在他之前的1997年蚌埠“黄山烟杯”全国垂钓邀请赛就出现了钓一标深的雏型。由于鱼的密度很高,钩没有到底就被鱼衔住了,因此钓水皮下40~50厘米,凭感觉或数123提竿就能中鱼。然而,许多人以为是特例,没有进一步研究鱼为什么上来。吉彦军没有参加这次比赛,但听说有这么一种钓法就钻进去了。
十、攻与守
问:我看到的钓一标深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不管鱼在哪个层面,设定钓棚就是一标深;另一种是先钓底,待鱼起来后再钓一标深。请问这两种风格的钓法孰优孰劣,作为竞技新手应该怎么钓?
答:首先,钓一标深可以锁定对象鱼。如我在第5届“澎湖湾杯”比赛中就是锁定上层3000尾,放弃钓滑了的下层鼽鱼,专攻投放不久的新鱼。这种钓法有没有普遍性?我的看法是在明确对象鱼前提下的一种“巧取”。现在,已经由钓鲫扩大到鲢和罗非,在养殖鳊鱼的池塘,设定钓棚为一标深也有很好的效果。
现在把这4种鱼分析一下:
本来鲫鱼不是池塘养殖对象,在湖泊河道以及不养鱼的野塘因为密度稀,钩沉底没有鱼咬钩就认了,一钓半天,死守!所谓大鱼不来小鱼来就是对传统守势钓法的概括。无论是从钓组钓饵还是诱鱼技术上说,竞技垂钓采取的攻势,攻必须明确对象。在钓取对象为唯一鲫鱼的时候,主钓什么,放弃什么应该是很明确的。在郑州,我发现有一种缩项高背的白鲫极少沉底,在水深1.5米时能上浮到50~80厘米,甚至更浅的层面接钩;继尔又发现,受钓饵刺激,追逐纷纷扬扬下落的残饵,银鲫也会上浮;再后来发现鱼越小上浮得越高,并因钓饵雾化而成群滞停在浓度较高的层面。之后又在开封发现,池塘补充新鱼,由另一个环境形成的生活习性会使这部分鱼与原塘鱼格格不入,如果原塘鱼已经钓滑了,变鼽了,新鱼会浮在上面。
鲢鱼本来不是垂钓对象,因为它不吃有形的钓饵,但雾化形成的类微生物环境使它有了从水底到表层误吸误撞的可能,特别是将它作为混养主体的水域,因鱼体大、不炸窝、上钩率高是可以作为主攻首选的。
将罗非鱼称为福寿鱼是最贴切的了。三代甚至四代同堂,大的沉在下面,小的都浮在上面,密度之高是没有一种鱼比得上的。小罗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漂浮半漂浮的粉状饵依赖性特别强,吃口还不乱,标尖一蹭就中钩了。
鳊鱼的味嗅觉特别灵,是出了名的馋嘴,混养池塘中的鳊鱼争食争不过鲤鱼、草鱼,除了上中层生活的习性为钓一标深创造了条件外,见饵就抢,吃口不滑,鱼讯以大黑标、大送标为主,是钓一标深最理想的鱼种之一。
这就是不管鱼在哪个层面,设定钓棚就是一标深的理由。诚然,有时候也需要守,但这个守的意义不同,是寓攻于守,目的是诱鱼而不是等着鱼咬钩。
问:既有攻守之分,那就应该随鱼情而变化。但怎么变,变过来后还能不能变回去,或放弃钓一标深而采用另外的钓法,这犯忌吗?
答:开始的时候搓饵钓底,发现有鱼截钩就钓离底了,这是最常规的钓法。在钓赛中90%的钓手都会这么钓。但用不着比较就知道,钓底和钓离底在时间上是后者占优。从鲫鱼的活动规律来看,上浮是肯定的,至于浮多高,是离底20厘米,还是半水或者一标深的位置,是可以用钓饵来控制的。钓饵的比重大,粘了,底部炸裂,上层雾化的量不足,鱼不会浮得太高;钓饵比重小,膨胀、松散,钓饵的一半在上层雾化了,鱼就浮得高。从钓赛规律看,两天6场或8场比赛,从第1场的下半程开始就有人打浮了,但许多人要到了第2场开始后才从普遍打浮中觉醒过来。不要小看这个差别,谁先发现打浮鱼情,谁就主动。
这里要提请喜欢竞技的朋友注意两点,一是预见鱼情变化,在搓饵钓底时就选用松散性强的鱼饵。比如喂鱼用的颗粒饲料粉碎了,通过添加拉丝粉和多揉,搓大一点饵使钓饵形成上中下的多层雾化,给鱼创造一个“向上爬”的条件。现在,原塘颗粒加拉丝粉已没有秘密了,但蛋白纤维含量不同效果就不同了。作为鱼食,含量在18~22%,可以搓饵钓底;以诱为主,含量15~20%,拉大饵钓底,可以诱钓兼顾,但鱼上来之后,就不能太松散了。所以准备两砣饵,味型相同,一砣松散、大比重;一砣稍粘,比重小。有人将一砣饵分两次添加拉丝粉,说先加的熟了,长纤维附钩;后加的短纤维粘了水就化,这样拉出的饵外层雾化,内层不散。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我认为与其把钓饵复杂化还不如直截了当,和两砣饵。二是在技术上有意识地制造一些让鱼上浮的条件。一场比赛90分钟,如果松散饵钓底40分钟后鱼上浮,能不能缩短到25分或者30分钟?具体做法是:抛钩后在浮标的不同运动阶段,从下行到钓目、调目、接近调目、站直、翻身的各个时段有选择,有侧重的将饵抖散,并在此过程中注意鱼讯出现在那个深度,这一深度与另一深度的鱼讯有什么差别,中鱼率是不是不同。
不难看出,钓一标深是由钓底、钓不同深度开始,到最后鱼上来并稳定在水皮下40~50厘米位置才实施的一种战术,是有攻有守,并随鱼情而转换的。如果鱼引不上来,或上层的鱼散了,又重新沉底了,钓一标深就没有意义了。
来自:垂钓杂志
``````````````````````````````````````````````````````````````````````````````````````````
客观地说,吉彦军是把钓一标深完善并提升为一种流行钓法。其实,在他之前的1997年蚌埠“黄山烟杯”全国垂钓邀请赛就出现了钓一标深的雏型。由于鱼的密度很高,钩没有到底就被鱼衔住了,因此钓水皮下40~50厘米,凭感觉或数123提竿就能中鱼。然而,许多人以为是特例,没有进一步研究鱼为什么上来。吉彦军没有参加这次比赛,但听说有这么一种钓法就钻进去了。
十、攻与守
问:我看到的钓一标深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不管鱼在哪个层面,设定钓棚就是一标深;另一种是先钓底,待鱼起来后再钓一标深。请问这两种风格的钓法孰优孰劣,作为竞技新手应该怎么钓?
答:首先,钓一标深可以锁定对象鱼。如我在第5届“澎湖湾杯”比赛中就是锁定上层3000尾,放弃钓滑了的下层鼽鱼,专攻投放不久的新鱼。这种钓法有没有普遍性?我的看法是在明确对象鱼前提下的一种“巧取”。现在,已经由钓鲫扩大到鲢和罗非,在养殖鳊鱼的池塘,设定钓棚为一标深也有很好的效果。
现在把这4种鱼分析一下:
本来鲫鱼不是池塘养殖对象,在湖泊河道以及不养鱼的野塘因为密度稀,钩沉底没有鱼咬钩就认了,一钓半天,死守!所谓大鱼不来小鱼来就是对传统守势钓法的概括。无论是从钓组钓饵还是诱鱼技术上说,竞技垂钓采取的攻势,攻必须明确对象。在钓取对象为唯一鲫鱼的时候,主钓什么,放弃什么应该是很明确的。在郑州,我发现有一种缩项高背的白鲫极少沉底,在水深1.5米时能上浮到50~80厘米,甚至更浅的层面接钩;继尔又发现,受钓饵刺激,追逐纷纷扬扬下落的残饵,银鲫也会上浮;再后来发现鱼越小上浮得越高,并因钓饵雾化而成群滞停在浓度较高的层面。之后又在开封发现,池塘补充新鱼,由另一个环境形成的生活习性会使这部分鱼与原塘鱼格格不入,如果原塘鱼已经钓滑了,变鼽了,新鱼会浮在上面。
鲢鱼本来不是垂钓对象,因为它不吃有形的钓饵,但雾化形成的类微生物环境使它有了从水底到表层误吸误撞的可能,特别是将它作为混养主体的水域,因鱼体大、不炸窝、上钩率高是可以作为主攻首选的。
将罗非鱼称为福寿鱼是最贴切的了。三代甚至四代同堂,大的沉在下面,小的都浮在上面,密度之高是没有一种鱼比得上的。小罗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漂浮半漂浮的粉状饵依赖性特别强,吃口还不乱,标尖一蹭就中钩了。
鳊鱼的味嗅觉特别灵,是出了名的馋嘴,混养池塘中的鳊鱼争食争不过鲤鱼、草鱼,除了上中层生活的习性为钓一标深创造了条件外,见饵就抢,吃口不滑,鱼讯以大黑标、大送标为主,是钓一标深最理想的鱼种之一。
这就是不管鱼在哪个层面,设定钓棚就是一标深的理由。诚然,有时候也需要守,但这个守的意义不同,是寓攻于守,目的是诱鱼而不是等着鱼咬钩。
问:既有攻守之分,那就应该随鱼情而变化。但怎么变,变过来后还能不能变回去,或放弃钓一标深而采用另外的钓法,这犯忌吗?
答:开始的时候搓饵钓底,发现有鱼截钩就钓离底了,这是最常规的钓法。在钓赛中90%的钓手都会这么钓。但用不着比较就知道,钓底和钓离底在时间上是后者占优。从鲫鱼的活动规律来看,上浮是肯定的,至于浮多高,是离底20厘米,还是半水或者一标深的位置,是可以用钓饵来控制的。钓饵的比重大,粘了,底部炸裂,上层雾化的量不足,鱼不会浮得太高;钓饵比重小,膨胀、松散,钓饵的一半在上层雾化了,鱼就浮得高。从钓赛规律看,两天6场或8场比赛,从第1场的下半程开始就有人打浮了,但许多人要到了第2场开始后才从普遍打浮中觉醒过来。不要小看这个差别,谁先发现打浮鱼情,谁就主动。
这里要提请喜欢竞技的朋友注意两点,一是预见鱼情变化,在搓饵钓底时就选用松散性强的鱼饵。比如喂鱼用的颗粒饲料粉碎了,通过添加拉丝粉和多揉,搓大一点饵使钓饵形成上中下的多层雾化,给鱼创造一个“向上爬”的条件。现在,原塘颗粒加拉丝粉已没有秘密了,但蛋白纤维含量不同效果就不同了。作为鱼食,含量在18~22%,可以搓饵钓底;以诱为主,含量15~20%,拉大饵钓底,可以诱钓兼顾,但鱼上来之后,就不能太松散了。所以准备两砣饵,味型相同,一砣松散、大比重;一砣稍粘,比重小。有人将一砣饵分两次添加拉丝粉,说先加的熟了,长纤维附钩;后加的短纤维粘了水就化,这样拉出的饵外层雾化,内层不散。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我认为与其把钓饵复杂化还不如直截了当,和两砣饵。二是在技术上有意识地制造一些让鱼上浮的条件。一场比赛90分钟,如果松散饵钓底40分钟后鱼上浮,能不能缩短到25分或者30分钟?具体做法是:抛钩后在浮标的不同运动阶段,从下行到钓目、调目、接近调目、站直、翻身的各个时段有选择,有侧重的将饵抖散,并在此过程中注意鱼讯出现在那个深度,这一深度与另一深度的鱼讯有什么差别,中鱼率是不是不同。
不难看出,钓一标深是由钓底、钓不同深度开始,到最后鱼上来并稳定在水皮下40~50厘米位置才实施的一种战术,是有攻有守,并随鱼情而转换的。如果鱼引不上来,或上层的鱼散了,又重新沉底了,钓一标深就没有意义了。
来自:垂钓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