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钓石鲽鱼大PK(上) 海边垂钓技术 海水船钓
石鲽属海洋底栖性鱼种,多栖息于海洋生物丰富的近岸沙滩。洄游规律是晚秋进驻,隆冬撤离,冬末再入驻,初夏再撤离。在水温较低的时节,当其它惧冷鱼种多游至越冬场越冬后,石鲽仍坚守“阵地”,正弥补了垂钓季节上的这段空白,这也是其深受海钓发烧友喜爱的原因之一。石蝶属小型鱼种,在青岛海域所钓石鲽尾重一般200克左右,超过500克的就算珍奇。别看其小,智商可并不低,是海中最有心计的鱼种之一,尤善伪装,当其静卧于沙滩时,与周围环境极难辨认,惑敌和诱捕都是其拿手好戏。因此,垂钓石鲽颇具难度,需要技巧,钓组和钓饵都须很讲究。在所有船钓钓组中,石鲽钓组是最能反映钓者个性的一种。有的只用两把钩,有的多至7把,有的用钢丝天平,有的不用,有的竟在一个钓组上同时使用单臂和双臂两种天平,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谁也很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钓组,即使你钓的再多。
青岛市钓协有几位钓石鲽高手,为首者当属老申和老童,经常拿石鲽“开涮”,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一条条石鲽提拎到甲板上,每当一竿同上多尾时,还总会不失时机地在大伙面前有意“炫耀”一番,俨然一副“一览众山小”的架势,老李和老张等钓石鲽也非等闲之辈,看着眼热,自然心生不服。协会当家人刘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因势利导,决定在协会内部搞一次船钓石鲽大PK,一决高低,以消“争议”。同时决定,自己和方乐秘书长都挥竿参赛,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笔者作为 “摄影”参加了这次别开生面趣味盎然的赛事,凡一竿钓获双尾以上者,均当即奖励与其所钓之鱼留影一张,让美好瞬间永留。钓石鲽,和这伙高人相比,我自愧不如,自惭形秽,“偷艺”便成为我参赛的唯一目的。
2009年5月31日,农历初八,小潮期,钓石鲽最好海流不要太强!地点在薛家岛海域南姜头,为青岛近海最理想的石鲽钓场之一。规定每人两竿,钩数不限,钓饵自备自选,以尾数记成绩,小鱼放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大PK开战在即,大伙都跃跃欲试,准备在那一片辽阔无垠的蔚蓝摆开战场,展开“厮杀”,释放积压心中已久的激情。前往钓场的途中,一改往常的闲散和调侃,都闷头悉心做着准备,只有发动机在船舱不厌烦地发着“嘟嘟”的叫声。
钓场风平浪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刚抛锚,十几只钓组便迫不及待地在第一时间内被一起抛向大海,谁都明白,先上鱼,会在心理上给他人造成压力。须臾,位于船尾的刘公率先将一大一小两尾石鲽提出水面,上鱼快,钓得大,是其垂钓的最大特点。在所有参赛者中,其钓组也最简单,每竿只有3把钩,而且都较大,坠前一把,用一个支型转环与架子线相连,坠后两把,绑在一个小型双臂天平上。但子线均较长,约40―50公分。这种钓组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强,有利于钓大鱼,用刘公自己的话说,那就是“绿色钓法”,要钓大舍小。他曾多次到国外垂钓,自然接受先进垂钓理念的影响也就相对更多一些。钓协领导嘛,也必须在爱护鱼类资源方面为大家做出表率,这方面,刘公严以律己,很注意“影响”。
方乐,看刘公上了双尾,也不失时机地“回敬”了一尾。他从事海钓不久,充其量不过两年,故在这个普遍有几十年钓龄的队伍里,只能算是新兵,这常成为其“谦虚”的资本,每每大伙侃起鱼来,他总会习惯性地将小拇指伸出,并朝向自己。然而谦虚使人进步,一年多来,其钓技突飞猛进,现已今非昔比。他的那个“谦虚”的背后又往往隐藏着“杀机”,每次活动,尤其是钓石鲽这类小型鱼种,常在别人不经意间,将一条条鱼儿悄无声息地请上甲板。其惯用的钓组是坠前2把钩,或用钢丝天平,或用转环连接于架子线上,坠后2―3钩,绑在一个小型双臂天平上。而且,子线都超短,最多10公分,这种钓组的优点是紧凑,所有的钩子很容易处于着底状态,即使抛得不远,前钩着底也毫无问题。石鲽在底部索饵,钩必着底,这是石鲽钓组的基本要求。缺点是过于繁杂,较易乱线,而且一乱就是大乱,很不适合远投,当近处无鱼时,只有“望远兴叹”。
我钓石鲽常常因“乏术”而“慢热”,“殿后”已成为习惯。这次,吸取以往失利的教训,赛前对钓组和钓饵都做了大幅度改进。钓组:坠前3把钩(丸世14号上黑钩),用钢丝天平按等距50公分,固定于架子线上,子线为3号透明碳素线,均长20公分,坠后一把钩,用“8字”转环连接于穿过铅坠的架子线,子线长50公分。该钓组的特点是不易乱线,隐蔽性较强,适合远投。因我的钓位位于船头,抛近了很难上鱼,只有呈“散花”状抛竿,到处找鱼钓。缺点是前边的钩子极易离底,成为“无效钩”,因此,应尽可能抛得远一些,并使主线处于松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