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心理教育 > 心理病例 > > 详细内容

心理咨询:母亲没病却总喊不舒服

 有读者来信咨询,希望能就妈妈的问题请教我们的心理专家,这位读者的妈妈情况是这样的:

 “我爸是1940年的,妈妈是1941年的,我妈23岁生我大姐,然后隔两年生一个,共有四女一男五个孩子。因为前面四个都是女孩,我爸又在外面工作不在身边,我妈受尽我奶奶的冷眼,心情不好、孩子多,还流了几次产,我爸那时也才42元工资,所以我妈身体很差。

 现在我们五姐妹都各有家庭、有孩子,我爸妈跟我弟住一个小区,时尚的一碗汤距离,在广州这个都市里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也是有房子、有稳定收入的,跟小时候七口人挤一个小单间、守着42元工资过日子比,现在的生活已经是非常幸福了。

 可问题是现在正是享福的时候,我妈却老是这里疼那里疼的,睡不着,还要生要死,弄得我们大家都不好过。做了胃镜,医生说有点胃炎,不碍事,可以不吃药。心血管科也看了,也做了检查,医生说是有点问题,但在她这个年龄是很正常的,吃不吃药都行。中医也看了,说是郁气病,主要要靠她心理调节,心情开阔了就好了,不是什么大问题。

 我们开解她吧,她就说人身体好心情自然就好,身体不好哪能开心得了,说她身体好时是很知足的,不愁吃不愁穿,说我们不明白、不理解她,老说胸闷透不了气,胃揪揪地痛,愁眉苦脸,说话没力气。让她不要老躲在屋里,多出去走走,她就说病得这样子,出去没脸见人,手软、脚软没力气走路。

 平常身体好点了又老担心她没文化、没退休金,如果走在我爸后面怎么办,如果她走前面了,又担心我爸太老实了,不懂照顾自己。

 病起来,就喜欢说她的病很复杂,医生也没办法医,现在是在数着日子过。让她去住院做个全身检查,她又说一住院啊医生肯定是你说哪儿疼就帮你吊消炎针,我这身体哪受得了?还说谁谁出了院没多久就走了,她不信西医又不肯听中医的话在饮食方面戒口……

 看她这样子我们很着急,但又不知该如何帮她建立信心,我们觉得应该先解开我妈心里头的某些结,然后才能让她的身体好起来,可又不知该如何说服她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解答说:这是典型的安全感不足所导致的心理障碍。

  【1】 成因

 心理专家表示,从心理辅导的角度来看,安全感不足的成因有许多种,例如从小缺乏父母关爱、遭遇到各种心理创伤、人到中年之后随着身体机能的渐渐衰弱等各方面原因,都可能形成中年危机现象或死亡焦虑。

 而从这位读者的来信中,虽然尚不能完全清晰看到“妈妈”年轻时候的经历,但至少有一点,可能造成了她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即信中表述的“我妈23岁生我大姐,然后隔两年生一个,共有四女一男五个孩子,因为前面四个都是女孩,我爸又在外面工作不在身边,我妈受尽我奶奶的冷眼,心情不好、孩子多,还流了几次产,我爸那时也才42元工资,所以我妈的身体很差。”

 可以想象,那一时期的“妈妈”离开自己原有家庭的支持,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中生活,最熟悉的支持对象———孩子们的父亲、她的丈夫却不在身边,而几乎是唯一支持对象的“奶奶”却关系恶劣,再加上经济紧张,孩子又多,自己还流了几次产,综合起来,这些都可能给“妈妈”的内心造成了创伤。

 心理专家指出,在这里,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妈妈”受到的创伤。

 首先是缺乏温暖与爱,因为老公的不在身边、家婆的冷眼,让她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缺少必要的亲人间的关爱。

 第二是过度付出。五个孩子的相继出生,都由“妈妈”一手照顾,而金钱的匮乏,又让一个母亲在体力过度透支的同时承受到过度的精神压力。

 第三是潜藏的死亡焦虑,孩子的流产,并且不止一次,而自己的身体也因此而变差,都会在“妈妈”的潜意识当中留下阴影。

 第四是强烈的自我不认同感与内疚,在一个缺乏支持的艰难环境中,内心的本我对外在自我的攻击导致了“妈妈”对自我的极度不认同感,同时因为对自我的不认同,延伸到对孩子的歉疚。

  【2】 核心

 心理专家总结的这四大“创伤”因素,会直接形成心理障碍的两个核心,即:抑郁和焦虑。

 心理专家分析说,“妈妈”现在所有的症状,都与这两大核心(抑郁和焦虑)相关,要想解开“妈妈”的心结,就需要从这四大因素入手,分别进行辅导,并最大程度上减轻抑郁与焦虑的症状,才有可能解决“妈妈”内心的心理障碍问题,并顺利说服她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3】 方法

 当然,说时容易,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作为亲人,心理专家建议可以参考下边的方法。

 首先,多一点关注关爱。

 老人家最怕的一件事,就是得不到子女足够的关爱而担心被亲人遗弃,所以往往会以身体的不适来引起家人的关注。如果亲人能够多一点关注、多一点时间陪伴老人、多聊聊天、说说话,许多身体上的问题也可能顺利好转。

 其次,用乐观的心态影响对方。

 对于生命步入晚年的老人家来说,特别容易受“死亡焦虑”的影响而产生种种负面悲观的情绪。这时候,如果身边的亲人能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的话,往往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力,甚至转化掉不良情绪。

 第三,增强宽容与认同度。

 对老人而言,虽然生命最辉煌的时候已经过去,但依然想保存和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也让许多老人家特别喜欢唠叨,其实心底他们只是想让子女认同自己的能力与存在价值。而子女们因为时代和观念的变迁,往往会觉得老人家的想法与做法都已经过时、没有价值了,正是这样的态度让老人家感到沮丧、痛苦,对自我的价值感也会慢慢降低。

 所以,多一点宽容就非常重要。对“妈妈”来说,也许我们并不完全认同她的观念与意见,但如果能够多一点欣赏的态度,那对她来说是非常有支持性的。

 心理专家建议,尽量先采用上述方法,改善与老人家的亲密关系,争取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其安全感不足的问题,也能为说服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