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自助鼓吹寻找真我 实则是一种悖论
一些“心灵导师”在他们的书、博客和电视节目上常常让人思考这些东西:列出你的人生中10个最能体现自我的时刻。列出7个让你走上现在这条路的关键选择。列出你的世界里最关键的5个人。他们是怎样塑造你的?
美国塔夫茨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山姆·索梅斯认为,这些问题假定了我们每个人的内部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要向内看到自己的内心才能发现,但这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得出不同的结论。我究竟是什么人?答案其实取决于环境,换言之是经常变化的。寻找“真实的自我”是白费劲,而是接受“灵活的自我”才更有效。
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让大学生给叛逆的中学生当笔友。研究人员让大学生在书信中鼓励中学生说,自己也曾在学校里挣扎过,但最后坚持下来了,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功。他们要强调天生的能力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发展的潜能,例如一个人的IQ。这些信能否让“问题学生”从叛逆中回头是岸?也许吧。但事实上这些信件没有寄出,因为实验的目的是看看写信本身对大学生的影响。几个月以后,这些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更享受校园生活,成绩也变得更好。
香港的一项研究显示,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并不难。研究人员让参加实验的两批学生各读一篇文章,一篇说智力是不变的,另一篇是说智力是可变的。读了智力固定论的学生受到引导,后来在遇到困难时就不再坚持,也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读了智力可变论的学生则显示出相当的韧性,不断努力改善自我。
从这些实验可以看到,把自我看成是静止、固定的,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为自己找理由辩护,甚至自我欺骗。一个人如果接受“我是谁”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很多挫折就会转变成机遇。索梅斯称,如果这与你看事情的习惯方式不一样,现在改变还为时未晚。他建议作出如下改变:
面对失败时,你要记得自我是具有弹性的。
关注自己的努力,关注你可控制的因素,而不是抱着一成不变的心态。
抛弃“我不是一个×××的人”之类的想法,不要认为“真实的自我”有某种缺陷。
应用实例:在学习、工作、比赛的成绩不理想时,你很容易认为自己“缺乏能力”,这时你需要强迫自己列出可以改变的内外因素,努力改变之后,下次就可以做得更好。对于感情,穷男人和丑女人常常哀叹心仪的异性嫌弃自己,要找到一个“真正喜欢自己的人”。这也是认为自我不可改变的表现,其实抛弃这种想法才是正路,例如穷男人发奋致富,丑女人整容化妆,均可提升自身魅力,从而赢得别人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