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未遂)者家属帮助自己的方法
事情已经发生,或许「他」已经走了,或许「他」还和我们在一起,或许「他」还是封锁住自己,或许「他」好像没事人儿般;可是我们──全家人的心却仍吊挂在半空中,我们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日子还有这个家怎么会变成这样?部份家人说:我还是没办法相信,我还是不能接受,我没办法忘了他,我想他,我一想他就一直哭,我没有办法把这份感情升华。部份家人却只留一付冷漠,好像事情过了就算了;家人间的对话变少了,家人间的对话与互动变少了,家人间的冲突和责骂却变多了。如果府上有以上的情形出现,你的家→生病了→危机出现了→请赶快挺身而出,学习「家庭生命危机管理教育」。
一、 死亡的意念
创伤致死的创伤反应发展历程中,死亡的意念悄悄的出来,走了又来,来了就不走了。死亡的意念由浅而深、由轻微而严重,核心的转折点为「自杀方程式」的建构。当创伤事件或创伤反应状态,满足这方程式预设的条件时,就会出现后继的趋于自杀的死亡意念。
生涯发展的不同的阶段中,死亡的意念会突然缠身而上。有的来了就走,走得消失无踪,有的来来去去令人气结。有的来了就不走了,还落叶生根,愈来愈严重。死亡的意念,由浅而深可分以下六类,愈深沈的死亡意念,导致第七、八、九等三类愈严重的自杀行为危机。
(一)生存信念解组
今天活着,谁知道哪天就死了。谁能保证,自己或别人,明天一定还活着。人随时会死,猝死、病死、意外而死,谁知道谁哪一天突然就死。活在今天,人,根本就没有明天。像这样子活着,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呢?
(二) 活不下去了
不一定要死,可是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活下去。没人理我、没人在乎我、没人需要我、没人爱我,甚至没人讨厌我、没人恨我。再没什么人一定要理,再没什么事一定要做,再没什么东西必须留恋。我也不想理谁,我也不在乎谁,我也不需要任何人,我不爱任何人,我真的找不出,继续活着的理由。我,活不下去了。
(三) 死了算了
我不想活了,死了就算了。好想发生意外,看能不能被车撞死,被坏人杀死,生大病病死,土石流淹死,失足猝死…。老天爷为什么不成全我,让我赶快去死。如果可以快去死,那该多么高兴哪,为什么不让我死呢?
(四) 自杀方程式
个体在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中,会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他人死亡的经验。文化会在戏曲艺文之中,潜藏了自杀死亡的模型。个体就在自己所暴露的文化环境下,攫取各种致死的刺激,以及死亡方式的行为反应。当个体内化了以下的「S─R」模型时,即已建构完成自杀方程式──如果我费尽所有的心血,一切的努力,一切的代价,都没办法解决我的困境,都没法子解除我的难题时,我只好一死了之;只有死才能解决,死了就全部都不用理了,死了就结束了。
条件刺激1:事件或心理或行为的冲突困局
条件刺激2:费尽一切力量都解决不了
条件反应3:自杀动机
条件刺激4:撞针事件
条件反应5:自杀行为
条件反应6:自伤行为
条件反应7:自残行为
因为条件剌激1、2,所以发生条件反应3,这种「刺激─反应」的激发历程,称之为自杀方程式。启动自杀方程式后,会产生自杀动机。当自杀动机发展成自杀意念,并发生撞针事件,就会引爆自伤、自残或自杀行为。
(五) 自杀动机
当创伤事件或各种创伤心理状态(动机与情绪,或者对于动机的认知以及对情绪的诠释)连结「自杀死亡」的认知反应时,这种S-R的结构体,称为「自杀动机」。这种「因为△△△,所以我想自杀」的自杀动机模式,重点在于前头的刺激物可以是任何知觉的内容,而后者引发的反应却都是自杀的念头。亦即,当前述条件刺激1、2发生的状态下,激发的条件反应,就是自杀动机。
(六) 自杀意念
个体的自杀动机,失去了S-R的因果关连,呈现非反应性、非对象性、非控制性的、独立性的「我要自杀」的意念时,称之为自杀意念。自杀意念会成为知觉的内容,或停滞或自由移动。
(七) 自杀行为
当个体萌生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并遭遇某「撞针事件」的激发而求助无门或不愿求助,甚至导致精神病的发作,做出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杀行为」。因自杀行为致死者,称为「自杀死亡者」。出现自杀行为后,未死获救存活者,称为「自杀未遂者」。亦即,在条件刺激1、2已引发条件反应3的状态下,条件刺激4又激发了强烈的死亡意念而引发的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杀行为。
(八) 自伤行为
当条件刺激4撞针事件出现,又激发更强烈的死亡意念时,心里若出现「不能死」、「不想死」、「不可以死」、「怕死」的声音,而企求以肉体的痛楚来解除心里死亡意念的威胁时,就出现「自伤行为」(如:割腕)。
(九) 自残行为
在条件刺激1、2,已引发条件反应3的状态下。条件刺激4又激发了强烈的死亡意念时,若心里出现的是「惩罚自己」,「我坏」、「怎能这样」、「我必须处罚自己」、「惩罚自己想死」、「惩罚自己不敢死」、「惩罚自己没死」、「要死就让你慢慢的死」……等等声音,就出现「自残行为」。
二、自杀的原因
1、拉力与推力:幸福指数与痛苦指数
自杀的原因,不是当事人遭遇了那个创伤事件?也不是谁对他做或没做什么?更不是他对自己做了或没做什么?不是压力太大,不是责任太重,不是饱受欺凌,不是辛劳备至,不是恩爱情愁……,这些都会造成「推力」,「推」着当事人让他「想死」。问题不在于那些创伤事件会变成推力,推着当事人非死不可?因为任何大小轻重久暂的事件发生后,都会让人「想去死」。问题在于想死的人里面,为什么有些人自杀了,有些人却没有自杀?答案是:自杀的人和没有自杀的人,身上的推力可能一样大,也不一定那个比较大。答案是:自杀死亡的人,身上只有推力推他去死,却没有拉力拉他不能死。当事人身上没有拉力,或拉力小于推力的时候,他就容易自杀死亡。如果他的拉力又多又强,那么在大的推力,也不会令他自杀身亡。重点在于,有没有拉力?而不在于有没有推力?
自杀学的研究重点,不在于便是那些是致命的推力,并且不让推力发生在个体身上。而在于研究拉力,研究个体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如何经由家庭、学校、社会的生命教育系统,来建构绵密而强劲拉力网络?以及重建拉力的方法。如何测量一个人的推力呢?评值六大心理创伤,用痛苦盘描绘痛苦指数的技术,就是在测量推力。衡鉴那种推力的致死程度,就是心理危机等级表的诊断技术(详见第四章),拉力呢?拉力就是六大心理连带关系的六大幸福指数,尤其是生命连带关系的幸福指数。幸福指数愈多分数愈高,拉力就愈多愈强,就愈不容易自杀。所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如何建构更多更高的幸福指数,就是自杀防治最重要的初级防治工程。
2、认知与人格的缺陷
(1)自杀方程式的学习与内化自杀方程式:当个体遇到重大创伤事件,耗费巨资巨力之后仍无法解决时,(stimulation)就会萌生「死了就一了百了」、「死了就统统都解决了」、「只有死,才能结束」…等念头(response);这种「S-R」的键结模型,称之为「自杀方程式」。自杀方程式并非经由家庭或学校教育习得,而是来自生活环境中劣质文化的内化。个体在人际互动、传媒节目、戏曲歌谣、文字典籍、民俗采风之中,逐步抽出自杀之条件刺激与行为反应的因子,慢慢结构而成自杀方程式之后。若生活中的创伤符合预设之「S」时,就会萌生自杀死亡的「R」。
(2)没有求助的能力个体在生涯发展的历程中,养成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摆烂」,宁可承受造成的伤害,也不愿向任何人求助的习惯。他认为别人不愿意帮他,其实是他不知道向谁求助。他认为别人也帮不了他,其实是他不知道怎么开口求助。他认为要别人帮忙是很丢脸的事,其实是他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挫败与无能的自己。学习正确的求助态度─敢于求助是勇敢的人,不敢求助才是懦弱的人。学习如何求助的管道─熟知提供援助的各种资源系统。以上两者的学习,正是求助能力的训练。
(3)缺乏爱与被爱的能力
某些个体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只学会「爱的能力」而没学会「被爱的能力」。他把原生家庭中的亲情之爱,以及其它亲朋好友的情谊,都视之为当然而无所感动。他无法从被爱的历程中,获得生命的「幸福感」与「自我的价值感」。他的幸福感价值感,必须经由「爱」的历程才能获得。所以在各个生涯发展的历程中,他在不同的阶段「必须」去「爱」不同的人、事、物。当「爱不到」的时候,或者已经找不到「去爱」的对象的时候,或者饱经挫折已丧失「去爱」的「动机」与「能力」的时候,他就痛苦「欲绝」。
痛苦欲绝是种「推力」推着他想自杀,幸福感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是「拉力」拉着他不能死。缺乏被爱能力的人,不能从被爱的历程获得拉力。他的拉力只能在爱的历程中获得,当爱而不可得知时,爱的历程中只有推力没有拉力,所以他只好「去死」。具有被爱能力的人,就算爱而不可得产生了推力,却能于被爱的历程获得拉力,所以虽然痛苦「欲绝」,却「不会去死」。
3.自我观与幸福感的归因
在创伤发展反应的历程中,从A阶段到F阶段,都有可能与创伤心理阶段的表出模型连结,结构出BA、BC、BD、BE或BF的循环。每一个循环的经验,都会在创伤心理的状态下,引发或持续引发个「体自我状态之抉择」。个体觉察与评估自我状态后,会进行「自我观」的「归因」-因为△△,所以我是一个□□的人。重点不在因为什么,而在「认证」我就是一个□□的人。尤其是用来盖棺论定──我这样的一个人,该活?还是死?
(1)自我观的评值
自我观类型 |
很幸福 |
不幸福 |
很痛苦 |
A |
C |
不痛苦 |
B |
D |
一个人自己觉得幸福、不幸福、痛苦或不痛苦,尤其是自己问自己要不要继续下去时,撞击出来的东西是──我有没有能力控制环境,尤其是我有没有能力控制自己。个体所面对的是──我有没有能力依照我的意愿存活与生活?答案如果是否定的,后续的行为不是伤人就是伤己,或是21世纪最流行的做法,放弃自己──忧郁症。
类型A:很幸福也很痛苦,当事人处在无可抗拒的趋避冲突中。因为类型A的人,他的幸福感与痛苦感可能都来自同一人或同一事物,而这个样的人事物,却又是他不能主控的。或者幸福感与痛苦感的来源不同,但是也都是他无法抉择的。这种非控制状态,会让趋而不可得,避之也不可能。易于萌生死亡意念,易于并发精神病变危机。
类型B:很幸福且不痛苦,当事人处于幸福感泛滥而找不出价值感的状态中。因为日子太过平顺,完全没有冲突或痛苦的情事,使得幸福感变得索然无味。甚至,故意去破坏幸福感的条件,而引发人际间的危机。易于萌发死亡意念,易于并发精神疾病。
类型 C:不幸福又很痛苦,当事人处于双避冲突之中。想躲开不幸福却陷落很痛苦,想逃开很痛苦却又陷入不幸福之中。极易萌生死亡意念,发展自杀动机、意念与行为。
类型 D :不幸福也不痛苦,当事人处于无所趋避的困局中。生活步调缓慢,没有色彩,没有节庆、没有喜乐、没有哀愁、没有愤怒、没有痛苦、没有意义、什么都没有。易于萌发死亡意念,易于并发精神疾病。
(2)自杀动机的发展
从自我状态的抉择→自我观的评质→死亡意念的出现,当死亡意念出现后,又会回授→自我观的评质:我没有能力活下去→自我状态的抉择:我没有能力依照我的意愿活着或死去,然后就启动H4自杀方程式,发展出H5阶段的自杀动机或H6阶段的自杀意念。当H5和H6出现的时候,自杀的原因就只剩两个了。第一是不幸福,第二是很痛苦。
A、不幸福──我的人生没什么好留恋的,干嘛继续活下去?
幸福还区分成下列几种:
(A)毕生幸福指数一直偏低,家庭幸福指数也偏低。
不但如此,而且六大连带关系中,五分、四分的区块都是空白的,从来就没什么重要的、有价值、有意义,非怎样子不可的人、事、物、理…..等,可以为之如何或为之不如何。
(B)毕生幸福指数高,家庭幸福指数却偏低(或相反)。
日子过得还好,可是一想到或停留在家庭的生活场中,空气就立刻降到冰点。当事人会有两种想法,乐观的人会想「虽然后者….可是前者却…所以我好幸福」,悲观的人会想「虽然前者…可是后者却…所以我不幸福」。反之亦同。
(C)幸福指数随着生涯发展阶段或年龄的改变而递减。
当事人觉察幸福指数的递减,却不去想法子增加幸福指数,而停滞下来思索「愈来愈少怎么办?怎么办?」,不幸福感就出现了。
(D)两种幸福指数都很高却未能觉察,或是怕未来可能会消失
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总是未能觉察自己拥有高的幸福指数,而成天嚷嚷「我不幸福」。或是清楚觉察幸福指数很高,却成天担心「明天、后天、那一天,万一掉下去了怎么办?」所以我现在不可以这么幸福,我要让自己不幸福,这样子以后才不会太难过。
(E)当然,幸福指数愈高,人就愈幸福。
而且六大连带关系都要有分数,每一区块的分数,也是愈高愈好。就算幸福指数低,其实还是幸福;许多人却会选择幸福指数低就算是不幸福。
(F)幸福盘上有四大危机:
a六大连带关系五分区块都没人
b六大连带关系五分区块都是同一个人
c六大连带关系五分区块上的人,都不是家人
d自我觉察幸福盘上幸福指数分配状态之后,并未起而主动经营幸福盘主动拉高幸福指数。而是承认「我就是这样」、「这就是我的人生」、「这就是我的家人」,从而自暴自弃于现在自我放逐于未来,故「人生没希望」「没价值、没意义」「干嘛要活着」。
B、 很痛苦—我太痛苦了,不想活了,现在就死了、算了!
(A)痛苦区分成下列几种:
a创伤事件指数与创伤心理指数都很高。实体创伤很苦,虚拟创伤也苦,两者互成循环机制,所以非常痛苦,也不想活。
b前者高,后者低。原本没事,却质疑自己的无情,或细数对方的罪过而让自己变成很痛苦。
c前者低,后者高。不但让自己很痛苦,又因思及这么小的事我就这么苦,所以我真没用,所以苦上加苦。
(B)痛苦指数〈负值〉愈高,个体就愈痛苦,六大连带关系受创的种类愈多,个体就愈痛不欲生。就治疗的观点而言,减少创伤的种类,比降低创伤的指数更为重要。
(C)痛苦盘上有六大危机:
a每一种连带关系都受到创伤。
b每一种连带创伤都是同一个人或同一事或同一理或同一境。
c创伤源都是亲人,特定的亲人或虚拟化的亲人。
d震央(创伤事件)在某个心理连带关系上,但灾区(创伤心理)却扩大到许多其它的种类。
e痛苦盘上的创伤源,不在幸福盘上,或幸福盘上的分数很低。
f自我觉察痛苦盘上痛苦指数分配状态之后,并未主动改变或降低那些创伤心理。而承认「我就是这样」、「就是我的人生」、「这就是我的家人」从而自伤自残于现在,不留后路于未来,故「太苦了」、「不想活了」、「想快解脱」、「现在去死」。
三、心理创伤的种类
心理创伤计有以下六类,不同之当事人遭遇不同种类(S)之「创伤事件」,发展不同等级之「创伤心理」(-1→-5)。「个别差异」因素必须特别注意,因为低指数之创伤事件,可能发展出高指数之创伤心理,反之亦同。自杀(未遂)者及重大灾变受难之幸存者,六大心理创伤种类,几乎同时被切断,此为其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