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心理教育 > 健康心理 > > 详细内容

你想包分配、包住房、包办婚姻吗?


    “三包”有“三包”的好处
    张志远  应届毕业生  80后生人
    “三包”时代是独属于父辈的时代,我常常想,我如果能回到那个年代就好了。大学包分配;单位包住房;父母包办婚姻,人生的三部曲被固定的包办方式搞掂,少了自己费时费力费尽心机地去争取,去拼,少了波折、跳槽,一切水到渠成,按部就班,顺风顺水,父辈那一代人真是幸福啊。
    而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考过来,好不容易升入高等学府,四年苦读苦熬下来,一毕业就又面临“失业”,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谁不想找份好工作,成为各方面均有保障的公务员;谁不想尽快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不必像房奴、车奴一样一辈子为银行打工。而没有钱,什么都谈不到,甚至连谈朋友的资本都没有。我眼见着几对大学时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为毕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而被迫分手。
    而“三包”,让我们免去了这些困扰。虽然自由与选择的余地少了些,但换来的却是稳定踏实的生活。钱挣得少一点,我们可以量力而行开销。房子分得小一点,也比一辈子住在租来的屋子里没有安全感强。成天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与房东斗,还得像蚂蚁一样东搬西搬,不敢买喜欢的物件,怕日后搬家时统统都变成麻烦和累赘。斗室宽心,只要是属于自己的就是快乐无比的。包括最容易遭人质疑的爱情。父母包办的婚姻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少了爱情之路上的诸多波折、困扰,婚姻相对处于稳定,像上一辈人安定平和地厮守一生,也是一件幸事。
    呼唤“三包”,是我们心底最真诚的声音。“三包”的回归,不是我们不渴求长大,而是希望在更稳定、更有保障的社会制度下,能更开阔进取地面对人生。“三包”的存在,让一切都趋于稳定,跳槽减少、住房没有压力、婚姻平和稳定。“三包”让我们在生活的漩涡里停止挣扎,减少内心的煎熬,所以,我是渴望社会有一天退归“三包”时代,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过上无忧的生活了。
    

    “三包”是逃避责任,自甘堕落
    冯明明  公司经理  70后生人
    “三包”的提法引爆了与社会进步相抵触的论调。怀念“三包”,如流感裹袭了不在少数的大学生们。为什么会怀念“三包”?“三包”存在的价值与我们现今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背道而驰。我们鼓励愈来愈多的人依靠自己的能力生存发展、发家致富,而非父母包办婚姻、单位包办住房、政府包办工作。包办制度下酿造的悲剧与发展的速度,曾经禁锢了我们的步伐,我不理解,为什么现今的“天之骄子”会有这样的想法与退回那个时代的愿望?
    我看到网上参予议论这个话题的人不在少数,甚至非常激烈。我禁不住也想说两句我的心里话。我的父母以及家里的老辈亲戚们就是处于“三包”年代的人,包工作包住房包婚姻的最后结果,是他们常常在家庭聚会时慨叹没赶上好时候。在我们以“恭维”的语气说起那个年代的种种好处时,他们都会羡慕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和自己的理想靠近,可以随心选择自己一生的职业、婚姻,可以住上属于自己的大房子。这在他们看来,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或许鱼与熊掌永远不可兼得。在追逐自由与寻求稳妥之间,永远有一道不可调和的鸿沟,但是唯有激情是磨灭不了的。如果现今的大学生们有激情、有理想、有责任、有道义,何愁一份工作一所住房一桩婚姻?可以说,包括我在内的七零后生人,是享受到了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权,可以在寻梦的路上坚持得久一点,可以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活。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原点上的生活是我们不想要的,太禁锢于人,也太限制了人的思维与一种拼搏向上的勇气。
    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靠自己打拼出来的天空会感觉分外明媚。所以,在我和我周围同龄人的眼里,呼吁“三包”时代的人,是逃避责任、自甘堕落的表现,不想承担起人生必然要承担之义务,只想坐享其成,安于现状。“三包”打压了人生的激情,而没有激情的奋斗,是平庸乏味的,碌碌无为的。我是不欢迎重返“三包”时代的。时代造就人,过去的就算过去了,而且必然有过去的理由。我们只着眼于当下,打磨自己人生的精彩就够了。
    

    “三包”想法不可取
    昔日不重来(网名)  自由职业  80后网友
    如果“三包”是我们对于过去的一种怀旧,倒也罢了。但如此大规模地呼吁重返“三包”时代,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毕竟社会是进步的,日新月益的,强烈地想回到某个时代,只能出现在科幻小说里吧。
    我的同学和朋友大部分是80后生人。在我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经济独立意识,从父辈打拼下来的光环里谋求一席之地总是短暂的,而且是理不直气不壮的。哪如自己拼尽体力智力和青春,如果真能事业有成,也算自己没白来这世上一遭。
    父母包办婚姻,单位包办住房,政府包办工作,听听就感觉蛮可怕。这就好比把我们放进一个牢笼里,生活舒适无忧,你尽可以做白日美梦。反正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媳妇也会有的。是不是自己中意的那个不清楚,但“三包”嘛,总是会一包到底,一辈子就那么平平淡淡高枕无忧地被埋藏了。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人生。我的好多同学,同龄的朋友从18岁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上大学期间就会自发组织一些和商业有关的联谊活动,有时自己也做一点小生意,代理能够运作且投资不大的小生意。也有的女同学自己在网上经营小店,卖化妆品和同龄人喜欢的饰品……我想这都是我们独立规划人生的开始,成败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精神始终是追求独立的。这个姿态很重要,姿态决定心态,我想只要坚持下去,我们终有一天会成功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强烈地想回到“三包”时代。在我看来,这是不进取的表现。成长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能够担当。担当自己的人生以及担当必然要承载起来的责任。而想回到过去,是一种明显的逃避与躲闪,是不成熟的表现。我们应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而不是退归“三包”时代,寻求温床和避风港。
    我目前主动介入的职业就有三种,动漫设计师、广告文字总监、室内装饰,为的就是今后可以在多个领域里都能有所斩获。这也是很多80后生人共同的心愿。
    

    “三包”会让人丧失进取心
    方薇  过路网友  上班一族
    第一次听说回归“三包”,是在腾讯网上看到这个点击率很高的专题。有很多人参予问卷调查,折射出不同的心理。通篇读下来,我想是因为害怕独立才会引发“三包”之念。独立是一个人长大成人的标志,是能够自立自强于世的分水岭。而畏惧长大,畏惧承担义务与责任,才是“三包”之争的核心原因吧。
    “三包”的时代是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的结合,它的最终消失也说明了时代在大踏步地前进,“三包”已经不适合现今的社会构成。所以,我们看到有更多的人脱颖而出,凭借自己的能力与智慧打拼天下。这在“三包”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只有极少数的偶然现象存在。人们生活平和简单质朴无谓,不必承受更多的压力与负荷,大家都相差无几,贫富落差小之又小,不会导致内心的严重失衡。
    而现今,我们看到有更多的人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做好竞争的准备。不打失败牌,就得时时刻刻赢,时时刻刻置自己于竞争当中,身体力行的较量到最后其实是一场心理的较量。谁先认输,谁就先退场。“三包”的重提,也是心理脆弱者的软肋,因为过分怀念一种较量与竞争不分明的生存状态,而想重返“三包”的世界。这是不难理解的。
    事实上,这个社会有可能再“三包”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包”,我们就真的能够接受认同吗?这是没有经过取证的空想,单纯的怀念不代表你就能真正溶入“三包”的时代。但由此可看出,怀念“三包”之人,是没有所谓的进取心的。因为不能顺应与独立,最终会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桎梏和绊脚石,并将在这场时代的竞争中被远远地抛弃与放逐。
    而享受到“三包”时代所谓好处的上一辈,他们肯在一个单位任劳任怨地干一辈子,从最低的工资挣起,怀念“三包”的现今的大学生们能做到吗?“三包”时代的人安于清贫,住着可能不算太大的房子,一生柴米油盐地过琐碎的日子,怀念“三包”的现今的大学生们能做到吗?我想不太可能,得陇望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专家观点:
    “三包”只是一种幻想
    资深心理咨询师  睿文
    “大学包分配、单位包住房、父母包办婚姻”,这些曾经被视为社会落后标志的现象,在现在的年轻人中间竟成为美好愿望,这深刻地揭示出现代大学生面对生存压力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和他们应对压力的模式。
    怀念“三包”,可见年轻人面临的生存压力之巨大,宁愿放弃个人独立与自由发展而追求稳定与保障,只可惜这只是一种幻想。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竞争都是存在的,不同的仅仅是竞争的手段或形式而已。
    即使在“三包”的时代,生存竞争的压力同样存在。大学毕业包分配,可不是说不用操心就能分到好工作,那也是需要动脑子、想办法去争取的,包括使用各种手段,不然就很可能被分配去做条件差或自己不合适的工作,而且还必须服从。单位分房子就更是一场斗智斗勇、考验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恶战。因为这个分配的过程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光凭资历、工作表现和能力等排列顺序那么简单,权力、金钱、关系甚至阴谋等都会在其中发挥作用。
    笔者曾亲眼见过一位教授多次分房都受人排挤,全家三代人长期挤住在一个小房子里,最后一次分房时又由于被人插队而可能希望落空,他的妻子甚至以自杀的极端方式来要挟单位领导,真是令人心酸啊!
    父母包婚姻,同样不能保证家庭生活的幸福。幸运的人也许会被“包办”一个相对合适的配偶,两个人伴随一生,相安无事;但是不幸的婚姻也经常会有,两个人互相冲突甚至斗争一辈子。这样的婚姻,即使很稳定,也宁可不要。再说,包办婚姻实际上是把结婚组建家庭的压力转移到父母的身上,老人们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成家立业总是操碎了心,还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可见包办婚姻一点也不轻松。
    如此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呼唤“三包”,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三包”。他们只是一厢情愿地憧憬着所谓“三包”的好处,这只是他们不能积极有效地应对生存压力而采取的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
    人只要活着就会有压力,不同的人面对压力时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措施不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接受现实、解决问题、寻求帮助、自我调节等,而否认问题的存在、回避、指责和攻击他人、幻想不用努力问题就会自行消失等,这些都是消极的、无效的应对方式,对个人的心理教育和社会适应都是不利的。
    希望回到“三包”年代只是一种幻想,以为有了三包现实压力就不存在了,所有的痛苦就消失了,问题就自然地解决了,有理智的人都会看到这种想法是荒谬的和幼稚的,根本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有其他的幻想和逃避现实的形式,比如美国人喜欢“超人”和“蜘蛛侠”,日本人喜欢“奥特曼”,都是将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寄希望于一个不存在的所谓“超自然力量”,其实也不过是一种自我心理安慰而已。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快速发展而社会保障相对滞后的情境下,个人的确承受着非常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一部分人可能会因无法承受而出现心理问题。可喜的是我们国家的保障体系正在开始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住房保障计划等都将逐步落实。即便如此,竞争永远是人生的主题,不竞争,人类就会灭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