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心理教育 > 情感心理 > > 详细内容

“直觉”原来是长期积累的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为探求化学元素之间的规律,研究和思考了很长的时间,却未取得突破。他把一切都想好了,就是排不出周期表来。为此他连续三天三夜坐在办公桌旁苦苦思索。

  大概是太劳累的缘故,他便倒在桌旁呼呼大睡,想不到睡梦中各种元素在表中都按它们应占的位置排好了。一觉醒来,门捷列夫立即将梦中得到的周期表写在一张小纸上,后来发现这个周期表只有一处需要修正。有人风趣地说:“让我们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做梦吧!”  

 心理学家把这种突然地、意想不到的顿悟或理解叫做直觉,这是一种普遍的思维现象,确实魅力无穷。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在创造发明、进行创作或作出重大决策时,都会出现这种直觉现象。心理学家认为,直觉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它可以产生和形成于任何科学、艺术、技术产品的思想和构思,在人类认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德国物理学家黑尔姆霍兹说,他的许多巧妙设想,“不是出现在精神疲惫或伏案工作的时候,而常常是在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者是当天气晴朗缓步攀登树木葱笼的小山时。”还有些科学家的灵感和顿悟发生在病榻之上,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空间的深奥概括是在病床上想出来的。生物学家华莱士关于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观点是在他发疟疾时想到的。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如此说来,“直觉”果真神秘而诱人,我们只要睡觉做梦、游玩散步、生病卧床,甚至抽烟、饮酒、喝咖啡就可等来“直觉”,那该多好呀!自然那只能是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
    
  实际上,直觉这种思维现象并不神秘,更非偶然,完全有规律可循。表面上看来,直觉似乎是“偶然所得”,其实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由于人们长期研究、思考某一个问题,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做了无数次的实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使得大脑因疲劳而处于抑制状态,思维变得有些迟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