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第一财富 > 资讯 > > 详细内容

职场充电总动员

  春天,万物复苏,一切开始灵动。充电大军启程。

 怀揣着对明天美好的憧憬,收藏起对现实的焦虑和不安,选择做个防患于未然的智者,充实知识与心灵,白领们以各种各样的充电方式和2008年相逢。他们的背后,是家人的期待,是同侪的激励,是自己对未来的承诺和期许。透过充电的表象,压力、焦虑、积极、奋斗是有关他们的关键词。现实永远有不可承受之重,但接受现实、面向未来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值得尊重。

 下面我们就为各位职场人奉献一期关于新年充电攻略的专题,新春伊始,让职业规划师、人力资源专家、心理咨询师为你支招,伴你在2008年的充电路上正确抉择,稳步前行。现在,就上路吧!

 职场新年:

 “安全”危机,充电在即

 在职场中,有一则寓言非常流行——草原的夜幕下,一头狮子在沉思:当明天的太阳升起,我要拼命地奔跑,追上跑得最快的那只羚羊。与此同时,一只羚羊也在琢磨:当明天的太阳升起,我要拼命地奔跑,逃脱跑得最快的那只狮子的追赶。现实的职场中,每个人都可能是狮子,每个人也都可能是羚羊。既要努力往前跑,又不能被后来者赶上,职场中重重的危机感让很多人不得不把充电作为一种职业常态坚持下去。

 刚过年关,诸多白领已经奔忙在培训充电的路上。夜幕中的培训班里,周末的校园中,都可以看到穿着齐整的白领们行色匆匆的身影。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诸多即将步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春天是求职的季节。当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在各类招聘会奔波忙碌之时,已身处职场的白领们也不敢懈怠,面对职场的压力与困惑,他们以奔跑的姿态加入到了充电大军中来。

 王琳就是充电大军中的一员。她是一家IT民企的行政经理,不要说开年后的培训了,就是春节期间她也没闲着。年前她报名参加了一个口语班,就是想趁着放假期间好好梳理思路,读读外语,为年后的口语充电热身。“早就想充充电,补补外语了,一直腾不出时间,今年我真的要把它提上日程了。”她信誓旦旦地说。王琳的目标很明确,她是奔着外资公司的HR职位而去的。“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进入外企的,现在薪水比我多一倍。如果我再不充电,没个金刚钻,现在的位置很容易被人顶替。”

 和王琳一样,缺乏职场安全感是当下很多职场人士忙于充电的主要原因。在不断变化的职场上,如果不学习,不接受新事物,不用最新的知识、技术武装自己,当新的技术普遍运用时,你就有可能最先被淘汰掉,而职场上的任何一个人,要想在日新月异的行业中求得发展,求得生存,就必须主动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技能、技术,给自己职业的发展补充新鲜血液。很多人即使已是公司中层领导,甚至是高级主管,但是仍旧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心理的危机感使他总是担心有一天会被别人取代。所以,趁有机会时,很多人会选择读些书,报班学习一些知识、技能。

 心理咨询师:

 “软充电”中的硬道理

 现象观察:心理问题困扰职场

 美国某大型药企的人力资源经理曾说过,看一个企业好不好,其中一项就看这个企业的美女多不多。虽是笑谈,细想来也不无道理。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自然会比令人焦虑的氛围滋养出更多的美女。

 初到一个单位,你或许感觉这里朝气蓬勃,也可能觉得死气沉沉,同事之间可能很和谐,也可能有很多斗争,这反映的就是一个团队中的心理问题。广州薇薇安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于东辉曾经为某报社的校对员做心理辅导,他发现这些校对员中50%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强迫症。“他们的工作是要在一个小时之内检查出报纸上的错误,时间短,任务急,生怕出错,所以很焦虑,以至下班回到家里,焦虑的情绪依然无法解除。”职场中的心理问题可能是很多原因造成的,校对员的焦虑症属于典型的职业心理问题,而一个单位的历史传统,上级领导的为人处事以及员工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不协调。

 环视我们身旁,每日能露出会心笑容的白领少之又少。很多白领都被压力所扰,难展笑颜。除了整体的工作环境对人的影响外,就个人而言,除了成长过程遗留的心理问题,“对未来规划的不明确、焦虑和恐惧也会影响你的工作表现,”于东辉说。通过多年的观察于东辉发现,对未来焦虑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评价也比较低,他们会觉得自己能力还不够,所以对未来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这种焦虑感伴随激烈的竞争压力以及并非理想的工作氛围使众多白领遭遇着心理危机。

 专家支招:心灵充电同样重要

 职场的压力无处不在,很多白领会选择读研、学外语、考证等充电方式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却忽视了无时无处不在的心理问题。殊不知,心病不除,外在充再多的电恐怕也快乐不起来。于东辉建议首先你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鼓励自己去做最棒的、最好的,主动应对未来的挑战。防患于未然,事前的预防比事后的补救好得多。其次,你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规划不能太具体,不能把明年干什么、后年干什么统统计划好,这样万一完不成就会很焦虑,也会打击你的积极性。所以规划最好是方向性的,而不是过程性的。

 此外,尝试着进行心理调试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你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工作环境,把办公用品摆放得有条理,因为混乱摆放的办公用品会给人很负面的暗示。再比如,尽量和同事搞好关系,因为你对周围的人越熟悉,你在职场的安全感就越强。对于那些心理问题已经比较明显的人来说,于东辉建议他们参加心灵成长工作坊,也叫做减压工作坊,集中两天或三天的时间,在团体活动中通过体验的方式来舒解心理问题。“减压工作坊会通过体验性治疗的方法,让你学会以更积极的方式解决以后的问题。”于东辉说。

 当一个团队出了问题怎么办呢?在发达国家很多规模超过500人的企业要定期开展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 “员工帮助计划”,由心理咨询师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心理辅导。但遗憾的是,我国有意识求助专家为员工开展EAP服务的企业目前非常有限。

 职业规划师:有效的充电=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现象观察:充电还需明确目标

 在日常的咨询工作中,成功职业指导中心的首席职业规划师陈功发现了一个现象,值得深思。“就充电而言,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学外语的充电方式,但一个普遍现象是很多人学外语后职业并没有得到提升和变化。”陈功说。原因何在?在陈功看来,这是因为很多人充电没有明确目标,只有模糊的愿望,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充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少人充电学外语是为了进入外企,但具体进去做什么工作并不明确,而这恰是最重要的。”没有职业方向和规划,没有明确目标的充电,在职场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中常常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有了清晰的目标,充电才会有的放矢。

 同时,很多人想转行或者想进行职业提升时才去充电,临时抱佛脚,又往往抱怨以充电的方式来实现目标太慢,总感觉找不到快速实现目标的方法。在陈功看来,这种在职场人中普遍存在的感觉和现象,还是和他们职业规划不清晰有关。“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要有职业的规划和合理的目标,然后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下去充电。”他接着补充道,“而且,学习知识、技能,操练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一个周期,要配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充电。”

 专家支招:学以致用是制胜法宝

 职业规划师陈功常遇到这样的咨询者,他们也去充电想拿各种证书,但往往是中途就退出,坚持不下去,或者是上完课就完了,不再去学,也不去用,这样的充电花很多钱,收获却不大。“很多人的证书考过之后根本没用,摆在家里‘睡觉’。”在陈功看来,对于充电方式的选择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

 “如今,各种资格证书很多,在职场中,只有在少数国家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行业,比如律师、建筑业等,证书非常重要,除此之外,学历重要过资格证书。”陈功介绍说。在他们的咨询案例中,通过咨询明确了职业发展的方向,在此目标的引导下接受充电和培训,为预备进入一个新行业打下基础,继而成功转行的例子并不少见。可见,白领“充电”需根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选择,合理依据实际情况给自己定位。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充电方式,学以致用,才能真正通过充电使职场生涯如虎添翼。如果仅仅是为了一张文凭或证书,这种充电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人力资源专家:

 花样充电任你选 充电不止“老三样”

 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低级的需求满足了,自然而然就会向更高的需求发展。柏明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高级顾问师刘春霖借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职场,他认为随着在职场中地位的稳固和提高,很多白领的生活本身已经不成题,他们有钱有精力了,会用更多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而对他们来说充电也不止是驾驶、计算机和外语这“老三样”。受到的教育越多,白领们对业余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纯粹的放松身心和消耗时间,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丰富多彩的充电活动,所谓的“玩也要玩出水平来”。

 针对白领们中间潜在的亚健康问题,各种健身培训日渐红火。相对于过去的简单锻炼,现在培训的项目花样繁多,减肥瘦身、瑜伽、芭蕾舞、有氧拳击等等琳琅满目。此外,更有白领选择以静制动来充电,通过调解生活而达到为身体充电的目的。生活在高速运转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生活缺乏规律,饮食和睡眠这些基本的东西有时候都要为工作而牺牲。所以到了假期或者工作不太忙的时候,有些白领干脆把自己关在家里,安安稳稳睡几天懒觉,做点好吃的东西补一补,这对那些平时忙到死的人来说或许已经再好不过了。

 一些新的培训项目也应运而生。现在时髦的培训项目早已不再是计算机操作和小语种,而是一些茶道、古玩鉴赏、插花、家居布置等等既生活化又充满高雅情趣的东西。“人生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以前那种只强调工作、忽视生活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花样充电的繁荣凸显了白领们从事业主导向生活主导的理性回归。”刘春霖总结说。

 外语是门槛,也是机遇

 罗伟 34岁 外资公司 经理

 充电方式:强攻外语

 在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白领眼中,罗伟如今的境遇无疑是非常理想的白领生活。职位不错,年薪数十万,有房有车,福利优厚。但是,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沼泽。”罗伟也不可避免。对他来说,外语一直是他职业生涯的沼泽地带。

 罗伟从小就是学理科的料,对于外语,他没有多少兴趣,除了应付考试,没花太多功夫。大学里,他天天泡在实验室里,更是无暇学外语,最后连考3次才勉强过了英语四级。毕业后,专业成绩优异的他在一家大型民营公司就职,因专业过硬很得领导赏识,没几年就被提拔,做了部门经理,之后一路顺利地做到公司的CTO(技术总监)。因为工作基本跟英语不沾边,他的外语可以说早就还给老师了。

 因为工作能力出众,从做部门经理开始,就不断有猎头找上门来,以高薪的职位挖他,他始终没有动心。对他来说,薪酬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公司的规模和职位的发展前景。两年前,在民企干了将近10年,公司上市还遥遥无期,罗伟在公司已经做到了顶,他遭遇了职业发展的瓶颈。这时,恰好有猎头找上门来以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的高薪offer相邀,从没在外企工作过的罗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接受了offer,进入了目前这家公司。

 在新公司入职,对于罗伟来说,业务的事轻车熟路,不成问题,但外语却成了极大的障碍。工作中,不但全部的书面交流语言是英语,还要经常参加全英语的电话会议和视频会议,对于自从告别校园就没碰过英文的罗伟来说,着实犯了难。因为英语不过关,他感到处处受阻。按规定,入职后的前3个月培训中,材料全部是英文,“每一页,都有好多生词,得用金山词霸查半天,进度特别慢。”他说。

 正式开始工作,他也处处体会到外语带来的不便。写Email表达简单的意思,也常常要绞尽脑汁,怕闹笑话。电话会议中,有观点和建议,却张不开口,不知如何表达。在公司总部开会,有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同事,大家的外语水平一见高下。“印度人外语很好,在大会上经常提问和发言。而我却常常外语不佳很少有举手提问的。”罗伟很感慨。在国内,这种对比和感觉还不强烈,在公司总部的小小“联合国”内,差异立现。此次美国之行,罗伟真正感受到了英语是沟通的工具和桥梁,可以为人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门。回国后,提高外语水平对他来说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一开年,罗伟就开始了外语充电历程,“对我来说,外语是门槛,也是发展的机遇。”他肯定地说。

 要生存,就要提升竞争力

 Amy 30岁 培训公司拓展部 经理

 充电方式:读MBA

 Amy的粤语、普通话、英语都非常流利,但她却并不满足,而是充满了危机感。“毕竟,我不是广州人,说粤语不如广州人,普通话不如北方人,英语不如欧美国家的人。哪一样都不正宗。”她笑着说。由此可见,Amy是个危机意识非常强的人。

 作为家里6个孩子中的老五,Amy从小就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凡事靠自己争取。大学里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Amy先后做过不少工作。她做过人力资源工作,搞过外贸生意,也做过行政,如今做市场推广的工作。虽然有着很强的语言能力,但她却始终觉得这不算什么强项,和别人相比,在职场中,自己其实并不具备太多优势,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一个职位上,不能等着有一天别人让你走,或者有人取代你,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往上走。”她非常清醒地说。事实上,她也在行动中身体力行着自己的想法,大学毕业后她几乎没间断过充电和学习,如今一口流利的外语就得益于常年不间断的英语学习。为了学外语,她租房子时,连选室友都要挑外语水平相当的,这样下班后大家可以用英语聊天锻炼口语。

 就是这种努力和用心,使Amy颇得如今这家公司老板的器重,进入公司不到两年,Amy就被提拔为经理。对此,Amy既高兴又忐忑。这两年来,虽然工作表现突出,但因为工作方法比较直接、生硬,Amy也没少得罪工作时间比她还久的老同事。如今,领导委任重任,Amy要比过去的工作承担更多管理的责任,她心里很没底。新官上任,2008年,对她来说,并不轻松。管理经验不足,她不知是否能应对接下来的工作。

 为了更好地接手新工作,也为了增加自己未来的职场竞争力,今年Amy做了个重大决定:读MBA。尽管如今MBA满天飞,对很多公司而言,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单凭一张MBA文凭早已不再是敲门砖了。但是,对Amy来说,读MBA却是切切实实要学以致用的。她考察了一下,决定攻读香港某大学设在深圳的MBA班。一年十几万的学费对于还是单身的Amy来说不是小数目,但如果能有所收获,也是终身受益的事。基于这种考量,今年一开年,Amy就投入到了积极的复习之中,所有业余时间全部用来准备MBA的考试。“我也不知道是否能考取,但是努力一把终归是没错的。”Amy微笑着说。对她来说,生命不息,努力不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