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一个博士生的自杀经历
浪迹天涯十多年才使自己心态成熟,终于有勇气回忆十年前的那场或悲或喜、或美或恶的旧梦。此时,我想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苦难和挫折可以成全一个人。”我的耳边还响起现代大诗人里尔克在荒诞无奈的生活中的哀叹:“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这十多年虽无胜利可言,但至少我终于挺到了敢用解剖刀揭示十年前的伤痕的一天,敢平静地袒露自己的自杀经历。
认识自杀
当我还是5岁的孩童时,我就知道了什么是自杀。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当时我和受迫害的“臭老九”父母在四川东部华蓥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避难。华蓥山区即是小说《红岩》中描写的主人公双枪老太婆打游击战的地方。那里的民风古老淳朴,山妹子格外泼辣能干,爱憎分明,性格刚烈。令人遗憾的是在那个大山区,剽悍的山民们的性格也很粗犷甚至野蛮,大男子主义盛行。夫妻之间爱得坚如磐石,恨也恨得石破天惊。大山的女儿们一旦愤怒,常用的方式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有的妇女和丈夫闹纠纷,发起怒来就拿东西出气,于是怒火冲天后把本不富裕的家砸得一塌糊涂。农妇们每每砸坏了东西便追悔莫及。有些人生起气来便把家具丢进冬水田里,绝对摔不坏,怒气消了以后夫妻双双再去水田里的烂泥中搜寻家具。那时,山村的每一位妇女几乎都干过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傻事。我的一位邻居大婶在一次家庭纠纷中竟然把她搬得动的家什都扔进了坡下的冬水田中。那时候我年龄小,天真幼稚得喜欢看别人吵架,尤其喜欢看气得双脚跳的大婶奶奶们把东西抛进水田中,以为那才叫好玩。
一天,村子里的丁家大婶和大叔闹起纠纷,先是为小事吵架,然后打起来。后来,丁大叔被其他男人强行劝拉开后,生闷气离开家到地里干活去了。丁大婶先扔了几件东西,然后自己回屋去。我和包括丁家孩子在内的几位小伙伴一直像看大戏一样看着两位大人吵架打架,不但不为他们悲哀,反而觉得好玩,甚至对丁大婶没有多扔几件家什而感到遗憾。一个小时以后,小伙伴们该各自回家吃午饭了,丁家小孩却敲不开自己家的门。邻居们手忙脚乱砸开门一看,出事了!丁大婶上吊身亡了!
后来,我听父亲说那叫“上吊”,上吊的书面语言叫“自杀”。我还很好奇地问自杀后人是不是真的死了,父亲告诉我当然是真的死了。我马上意识到再也见不到平时很喜欢我、常塞给我一个山药蛋或者几粒蚕豆的丁大婶,意识到她的两个年龄如我一般大的孩子从此再也见不到妈妈了。一下子明白了自杀是多么的可怕。后来,我见过多次老人去世,以及车祸、水灾等意外死亡,都没有那次丁大婶的自杀可怕。
我第一次产生自杀的念头是9岁的时候。那是一个秋天,我和一个根红苗正的孩子打了一架。小孩子打架本来是很平常的事,双方都有责任。但是为人师表的父母总是教育和惩罚自己的孩子。我被母亲重重惩罚后哭着上山打柴。夕阳黄昏中秋风瑟瑟、满目荒凉的自然景象竟使我产生了一个奇特的念头:人活在世界上真没有意思,真想从高高的山岩上跳下去。于是我迎着夕阳走向岩边。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夕阳真美,想起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很小时就被父亲强迫背诵的古诗。到岩石边上,我停住了,伫立在那里静静地思考,竟然一点也没有死的恐惧感。面对百尺危崖,我根本没有想到跳下去的后果如何。我也很自然地想到了丁大婶的上吊自杀,但并不是5岁时的“自杀印象”制止了9岁时的“自杀行动”,而是一向倔强好胜的我想到了该去和那个小伙伴再打一架。
生命的得失确实是一瞬间的事,一念之差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13岁的时候,我迷上了台湾歌星张行的随机应答式歌曲,我特别喜欢他有关自杀的一句歌词:“自杀是用长枪还是用短枪?”我仿佛发现了一个新天地:自杀的方式除了我曾经见过的山村妇女上吊、投水、跳岩、喝农药等“传统方式”外,竟然还可以有现代化自杀方式:用枪。虽然在此之前我多次在电影中看到日本鬼子战败后用指挥刀剖腹自杀的镜头,也看到过狼牙山五壮士不愿做俘虏跳下山岩的画面,还看到过革命英雄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景象。我却不明白为什么张行要在歌中讨论用长枪或者短枪这样的自杀方式问题。
15岁时,读莎士比亚的剧本,读到了《哈姆莱特》中的那句名扬古今中外的台词:“活着或者死去,是一个问题。”我才隐约感到自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开始沉思生存的意义和死亡问题。
17岁时,我在外文系读大二,教我们的外教为了让学生练习口语,总是提出各种有趣的问题叫我们讨论,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怎么自杀?”同学们七嘴八舌,自杀的方法被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少男大少女们“想像”出来,除常见的自杀方法外,有的甚至想到了被大鲨鱼吃掉;去和白雪公主一起到森林中采蘑菇,采着的却是毒蘑菇,吃后在不知不觉中死去;去南极或者北极,冻在冰雪中争取千年以后复活……我竭力推崇的是前人实践过的两种方式:海明威亲自体验的把枪口放进嘴中和杰克?伦敦在他的代表作《马丁?伊登》中主人公的漂浮于海面上,在对往事的尽情回味中慢慢下沉。我实在太佩服这两位硬汉子的小说和生存方式了。
但是,连我自己也无法相信,就在英语课上高谈阔论后不久,我竟成为自杀者,而且采用的是杰克?伦敦的自杀方式。
体验自杀
初恋时不懂爱情,一旦相爱便奋不顾身,激情澎湃;一旦失败也奋不顾身,悲痛欲绝。据统计,因为初恋失败产生自杀念头的青少年几乎占失恋总人数的10%以上。这种现象在喜欢奢谈精神崇尚情感的低年级大学生中特别严重。因为忍受不了失恋的痛苦而自杀的大学生占大学生自杀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失恋也是大学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因为从小随着受政治迫害的父母生活,我遭受的磨难比较多,在同龄人中,我显得早熟。大学期间是一个事业狂,主张事业至上,为了事业可以舍弃爱情。大学一年级时,我的两位同学坠入了情网,不久就失恋了。两人都非常悲哀,其中一位想自杀。我觉得为爱情而自杀实在太可笑了,是愚蠢行为,于是把那位想自杀的同学李君痛骂了一顿,骂他没有志气,用“大丈夫何患无妻”这句古人的豪言壮语安慰他。骂归骂,我们仍然组织了一个守护组,把他严密地监护起来,陪他游玩,和他一起学习。失恋后的前十天,他的情绪糟透了,喜怒哀乐变化无常。十天后,他逐渐平静下来,失恋不失志,决心参加研究生考试。几年后李君成功了,今天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师,在学术上极有建树。事后他告诉我,根本不是我的责骂起了作用,他改变自杀主意的主要原因是他突然想到了在农村含辛茹苦一辈子把他抚养成人的父母。今天,他认为当时的自杀完全是一时冲动的盲目行为,很可笑,但也可以理解。
一年后,我体验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自杀。我和李君互换角色,他成了我的监护人和开导者。
18岁的爱情也许是世界上最疯狂最痴情也最不稳定的爱情,爱如潮水退也如潮水,正在激情最盛爱得最疯狂的时候我失恋了。猝不及防的感情灾难突然降临,18岁初涉人世的理智和自控力根本无力承受。我并不是因为失去一个好女孩而痛苦惋惜,而是陷入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我首先想到的是邓君一定十分痛苦,因为我们分手的原因是双方父母有矛盾,于是坚决干预我们的爱情。那一次,我才感受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痛苦,明白了什么是“忍痛割爱”。而且,一句名言竟诱发了我的自杀。那句名言是:“忍受自己的痛苦比忍受爱自己的情人所遭受的痛苦容易得多,如果自己是造成情人痛苦的原因,还不如死掉的好。”
我是带着读情书的喜悦读到邓君最后那封言辞激烈的“爱情死亡判决书”的,我顿时不知所措,不敢相信这些如箭矢般的文字出自那双被我在诗中形容为比天使还要温柔的纤手。我好久才缓过神来,不由自主走出教室。那天晚上,正好当地停电,喧嚣的都市死一般沉寂。我径直来到母亲河嘉陵江边,呆呆地望着清澈的江水。江水平静地流向远方,淡淡的月光洒在水面上。突然我又想起杰克?伦敦在他的代表作《马丁?伊登》中描述的诱人情景:先是水手后成为名作家的马丁?伊登感到人世间无聊透顶,决定通过自杀回到大海去。他擅长游泳,先是躺在水面上尽情追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人生,慢慢地漂离陆地,皈依海洋深处……我是嘉陵江抚养大的,也很会游泳,我为什么不能像马丁?伊登那样告别这个从此缺乏生机没有爱情的世界呢?那时我坚信一个人的爱情只有一次。
简直是鬼使神差,我竟然不知不觉由浅入深地向江中走去,泪流满面。也许是早春那还有点凛冽刺骨的江水让我清醒了一点。当江水打湿我的鞋子,又漫上我的胸膛的时候,“自杀”这个词语跳进脑海中,“这是自杀!”我想到了上吊的丁大婶,忆起了9岁时的“自杀体验”。“怎么自杀总是与我有缘?”我犹豫了,怀疑起这一行动的意义:“你真的死了,邓君会更痛苦的,你不是一直争强好胜吗?你怎么不和封建势力抗争呢?你不是相信海明威所说的‘拳击教会我绝不能躺着不动吗’?……”犹豫了很久,我才转过身来,慢慢走上河滩,在月夜中大哭了一场。
20岁时,我差点又自杀了。又是因为失恋,而且是和邓君破镜重圆后再度因为世俗压力太大而分手。当时正值我面临决定事业前程的研究生考试。为了能够毕业后和初恋情人留在重庆而不致两地分居,一向宣称事业至上的我竟置事业不顾,放弃了去北京、上海深造的良机,报考了本地的研究生。可是,当我正要参加考研时,邓君又提出了分手。被自己最爱的人在猝不及防中给了致命的一击,这简直令我疯狂。正如那位友人的分析,我痛苦不堪的原因完全不是因为失去了邓君,而是因为失去了一个男子汉的自尊。我总是谴责自己:“怎么一生中两次被自己深爱的同一个女孩战败?爱情证明了你是一个懦夫,也证明了你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多余人’,也就决定了你再也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越谴责自己越无法使自己摆脱心理困境,思想越钻“牛角尖”行动就越偏激。我后悔两年前的自杀没有成功,我想假若那次成功了,还会受到这次屈辱吗?我决定再次结束自己的生命。
失恋以后,首先是精神崩溃了,然后是因为痛苦得寝食不安而身体严重虚弱。身体垮下去后加剧了理智的崩溃,我尽全力调整情绪也无能为力。尽管表面装得若无其事很坚强,同伴们仍然对我十分警惕,他们知道我太任性、太冲动、太偏激。他们组织了一个小组轮流守护了我两个多月,直到我完全恢复理智。那段时间,我悄悄地把他们每晚限量供应的安眠药集中起来……
慈祥的父亲也来信警告我不要作茧自缚,他还以他当年初恋的失败事例来劝导我,人生在世爱情不是惟一要干的事情。同窗好友都纷纷来安慰我守护我,奉劝我“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天涯何处无芳草”。我当时是校学生通讯社社长,是校报的专栏作者,失恋后一蹶不振,不再给校报写稿。主编老师知道原因后专门为我发出了评论员文章《失恋不失志》……但是,似乎一切都显得徒劳,我仍执迷不悟地陷入深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也不允许“他”拔。
在陪护我的同学中有一个叫燕子的女孩,是学心理学专业的,特别擅长对自杀者实施心理疗法。她在我失恋初期精神最沮丧、理智无法自控的阶段,组织好友严密地“监视”我,不给我任何“作案”的机会。她还抓住我重友情、好胜心强的特点,细心开导,告诉我:“你有权放弃自己的生命,但你无权舍弃大家对你的爱和关怀,你可以不为自己而活,却应该为大家而活,当然包括爱你的朋友、父母以及你仍然痴爱着的邓君。”那一个阶段,我神志不清,情绪时好时坏。有时我恨燕子他们,认为他们纯粹是多管闲事,经常拒绝他们的守护,蛮横地把他们赶走。有时我又觉得这人世间除了爱情以外还有真情,确实也非常感动,但是情绪差时自杀的愿望就很强烈。就这样犹豫了一个多月。最终使我彻底恢复理智和生存信心的是研究生考试。我是在身体极度虚弱、精神状况极差的情况下踏进考场的。考前我根本没有勇气,而且也觉得没有必要再考。燕子他们知道我的实力,“连哄带骗”地把我劝进考场。一进考场我就有一种强烈的复仇心理,想向天下人,特别是向邓君显示,王珂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也许是人有如狗急跳墙似的求生潜能,我居然考得非常好,最终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研究生。从此,我重新找回了自信,不再觉得生活没有阳光。
我至今为当时的想自杀和自动停止自杀的举动百思不解,当时怎么会那么冲动?情感怎么那么脆弱?怎么那么不珍惜生命?如今和一位研究心理学的友人探讨这件事,友人总结说:“你要自杀并不是因为你失恋了,而是你的自尊心太强了,当时你觉得失去的不是情人,而是自尊。你自动停止自杀是因为你的复仇心理在起作用,同时,还有人的生存本能。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获得你深爱着的邓君。你这种失恋的责任不在对方,还存有破镜重圆的一线希望,在生死交接的那个关头,你感觉到了那线希望。和其他失恋后自杀的青少年比较,你的失恋并没有严重到自杀的程度,所以你的自杀最多只能算是‘准自杀’。
”
制止自杀
十年后的今天,当我浪迹天涯历经人世沧桑,饱尝生活的艰辛以后,我才觉得当年的挫折和以后的灾难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我和许多听过我这段荒唐可笑的青春历程的友人一样,根本无法相信自己曾经有过这么一段体验自杀的经历。一位诗人说:“我一直以为你是超人呢!你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绝对是一流的!”我半真半假笑着回答他:“这是因为我体验过自杀,从而体会到人的生命是多么的宝贵。”
我想郑重地对正在想自杀的青少年朋友说:“人类最缺乏的是宽容,特别是对自己的宽容,也就是说,你要学会给自己台阶下。车到山前必有路,退后一步天地宽。有自杀的念头或者自杀的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失去自己的生命或者生存的信心。当你遇到挫折想自杀的时候,请宽容自己;当你决定放弃生命的时候,请控制自己,化悲痛为力量。要创造人间奇迹,全靠我们自己。只要迈出自杀的心理误区就是胜利!”因为我不得不承认,采用自杀手段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确实太残酷了,付出的代价也太高了。活着不是为了受苦,倘若人生真有来世,我绝对不会自杀,绝对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专家提醒
一个人自认为走到了绝路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失去爱,也许是因为事业的失败,也许是因为伤病……想像到了解脱、想像到了安宁、想像到了伤害自己的人会自责和内疚……于是,死的念头出现了。
从想到自杀到一个人真的自杀,这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犹豫,会发出最后的求助信号。如果在这个时候及时发现异常,用有效的方法帮助他,可以防止自杀的出现。实际上,有过自杀念头的人是非常多的,而最后自杀的人却少得多。
有的人的自杀是冲动性的,是一念之差,或者是和别人赌气。有的人的自杀是仔细考虑过的。前者自杀成功率比后者要低很多。
自杀是很令人遗憾的。因为,他们自己以为已无路可走,而实际上,他们往往是有路可走的。只不过在当时,由于情绪影响,他们的思维钻了牛角尖,自以为无路可走了。
作为有自杀念头的人,要提醒自己,不要反复从一个角度想问题,不要钻牛角尖,要想想这个世界上是不是还有你留恋的人和事——人生难得啊,不要轻易舍弃。作为周围的人,当你看到亲人和朋友表现异常的时候,特别是流露出轻生之念的时候,千万不要不重视。有时,一个痛苦悲哀的人在流露出轻生之念的时候,也许会是用一种玩笑的口吻,也许在他强烈的情绪反应后,突然显得平静下来了,这个时候,更需要格外注意。因为,当一个人最后决定了要死,他反而会显得很平静。
- 上一篇:[心态]完美的误区
- 下一篇:[心态]海那边,聆听风玲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