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哺乳期,妈咪用药悠着点
王女士三个月前在医院顺利分娩一健康男婴,尔后便辞职在家专心做全职妈妈。小家伙发育好,胃口也不差,眼看着一天天长大,那双乌黑的大眼睛透着一股机灵劲,加之其生性好动,醒来之后便不停地伸动四肢,咿咿呀呀开始学语,常常把一家人都逗乐了。可是这几天不知为什么,小家伙一反常态成了“瞌睡虫”,连喂乳时也是闭着双眼,平时的活泼劲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一家人都慌了手脚,以为小家伙病了,急匆匆送到医院。医生又是检查,又是化验,最后确定宝宝的情况是某些镇静剂之类的药物在作怪。可是王女士更不明白了,宝宝天天喝母乳,什么时候吃过药啊?最后经医生详细追问病史,王女士才回想起来,自己近段时间由于照顾宝宝很是辛苦,睡眠也不好,即使宝宝不捣乱,王女士一夜也要醒来好几次,白天亦没精神,便自己到医院开了一些安眠药。可没想到吃进的药会通过母乳喂养被宝宝吸收。幸好及时发现,宝宝并无多大妨碍。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
现在很多孕妇都知道孕期不能随便用药,但却忽视了哺乳期也不能随便用药。有些药物可通过哺乳进入婴儿体内对孩子造成损害,还有些药物可抑制妈妈乳汁分泌,故哺乳期用药同样要慎重。
决定药物毒副作用的因素
母体内的药物是否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及其毒性大小。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每种药物毒副作用的大小各不相同。以抗生素为例,庆大霉素、链霉素对婴儿肾、耳的毒性较大,是哺乳期绝对禁用的;相反,头孢类抗生素本身毒副作用小,哺乳期应用相对较安全。
2.药物进入母乳中的浓度。有些药物不能或者仅有少量进入乳汁,几乎不会对婴儿构成任何影响。相反,有些药物乳汁内浓度高于血液浓度的好几倍,像红霉素(抗生素)、硫氧嘧啶(抗甲状腺药)是哺乳期禁止应用的。药物进入乳汁的多少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生化特性及其在体内代谢过程,同时与母体的肝肾功能等身体状况有关,肝肾功能异常容易导致体内药物蓄积,药物进入乳汁。
3.宝宝的身体状况。6个月之内新生儿和早产儿胃肠功能欠佳,肝脏酶系统及肾功能尚未成熟,因此对药物的代谢机能相对较差,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导致中毒。另外,新生儿脂肪含量较少,对药物贮存较少,导致许多药物易被脑、肝、肾等重要组织吸收,并损害这些器官。
哺乳期禁忌和慎用药物
能通过哺乳影响宝宝的药物大概有以下几种:
1.抗生素类 氨基糖甙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引起婴儿肾脏和听力损害;喹诺酮类影响骨骼发育;四环素和氯霉素损害婴儿牙齿、骨骼和影响造血功能。
2.性激素类药物 避孕药和雌孕激素影响婴儿生长发育和乳汁分泌。
3.镇静和止痛药 安定、苯巴比妥、氯丙嗪、度冷丁、吗啡引起婴儿嗜睡和呼吸抑制等。
4.抗肿瘤药物 各种抗肿瘤药物都可能损害婴儿,抑制乳儿机体免疫和骨髓造血功能。
5.其他 如奎尼丁、异烟肼、呋喃唑酮、阿司匹林、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等药物,可使先天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
6.有些药物抑制乳汁分泌,哺乳期应尽量避免应用,如阿托品、利尿药、多巴胺、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雄激素、溴麦角环肽(溴隐亭)等。
当然,若因疾病确实需要应用上述药物时,应该向专业医师咨询,切不可盲目擅自用药。
哺乳期用药原则
医学专家根据实验和临床观察,将药物对哺乳期的安全性进行归类,大致分为哺乳期禁用药物、慎用药物和安全可靠药物,另外还有少数目前还不能证明哺乳期应用是否安全的药物。乳母哺乳期用药可在咨询医生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药物应慎重。确定用药指征并选择疗效好、半衰期短、在体内排泄快的药物;在相同疗效下选择毒性最小、安全性经过临床应用验证的药物;选择有效用量相对较小、给药次数相对较少的药物;慢性病长期用药或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并密切观察婴儿的反应。
2.给药方法要巧妙。用药途径以口服或局部用药最好,此方法可减少乳汁内药物含量;尽量减少每天用药次数,避免持续用药或采用缓释剂型的药物,从而减少婴儿的吸收量。
3.调整喂养方法。每次用药前哺乳,并尽可能延长服药与下次哺乳间隔的时间,以利于婴儿吸吮乳汁时避开药物高峰期。若因疾病必须用哺乳期禁用药物或不能证实其安全性的药物,应暂时停止母乳喂养。
- 上一篇:[孕妇]准妈妈认识误区种种
- 下一篇:[孕妇]产后且看:“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