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兵临城下:以不变应万变
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
非洲某雇佣军兵营中流行着一种可怕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在抽取了感染血样后,登上直升机离开。在空中,飞机投下了数枚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只有惊恐的白脸猴在附近的树林中尖叫……
时光流转至30年后。这种怪病又在事发当地的一个村庄流行起来,美军传染病研究所上校军医山姆受命前往调查。幸而这种病只能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才会传播,不会通过空气传染,因此还容易加以控制。山姆在采集了血液样本后离去。与此同时,一位美国青年在发病村庄附近的树林中捕捉了一只小白脸猴,准备把它带回国出售。
经过检测,山姆发现是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导致了这场恐怖的疾病,但在报告上级之后,山姆却接到了停止调查的通知。猴子被青年偷偷带回了旧金山的香柏溪镇,使得这种神秘的疾病很快在香柏溪镇蔓延。军队紧急出动,封锁镇子的出入口,逃离者格杀勿论。一直在暗中调查此事的山姆明白过来,原来这种病毒是美军制造出来的致命生化武器。政府紧急运来了一批针对该病毒的抗病毒血清,但无济于事,因为此时病毒已经发生了变异,而且能通过呼吸道传播,使得传播速度更快。
要解决这场灾难,惟一的办法就是找到病毒的原始携带者——那只小白脸猴。但在此时,美国政府为了避免病毒传播到其他地区,已经做出了残忍的决定:投放燃烧弹将整个镇子和病毒一起毁灭。危急时刻,山姆终于找到了那只猴子,制出了新的抗病毒血清,挽救了患者的性命,阻遏了疫情的蔓延,而投弹行动也随之终止。
这是美国经典影片《恐怖地带》的故事情节。这部由几位奥斯卡影帝联袂主演的影片,上映之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虽然这是编剧杜撰的剧情,但也给我们勾勒出传染病流行的大致情形。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相互传染或流行,必须要有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我们不妨从这部影片出发,剖析一下这三大环节。
环节一:传染源。通过影片,我们知道传染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如影片中的白脸猴)。患者无疑是重要的传染源,但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即出现症状的患者)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好比海上冰山露出水面的一个小尖峰。只有少数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感染者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隐性感染者与病原携带者在一些传染病中,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环节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或方式。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传染病的两种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开始阶段)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播(病毒变异之后)。除此之外,常见的传播途径还有经水、食物的消化道传播,经蚊、虫叮咬的虫媒传播,以及血液、体液传播等。
环节三:人群易感性。有了传染源及适宜的传播途径,没有易感者的存在,仍然不可能发生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因此易感者的存在是发生新病例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易感性,即人体对该传染病免疫力低下或缺乏,不能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而染病。某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占总体人群的比例越高,则这种传染病越易于发生和传播,该病流行的可能性越大。在《恐怖地带》里,人群普遍对那可怕的疾病缺乏免疫力,当存在传染源、而且传播途径较容易实现时(如呼吸道的传播方式较一般的密切接触影响更大),便爆发流行。
小知识:描述传染病流行强度和广度的术语
散发 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散发用于描述较大范围(如区、县以上)人群的某病流行强度。
流行 是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爆发 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患者。
大流行 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越过国界和洲境。
编者按:有人形容人类与传染病之间打的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人类已经彻底歼灭了天花,也让脊髓灰质炎、麻风病等遭到重创。但是,新的传染病病种仍不断地出现,如艾滋病、丙型肝炎、戊型肝炎、莱姆病和新型流感等。此外,“老牌劲旅”肺结核、疟疾、登革热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我们实在没有理由高枕无忧,掉以轻心。让我们来回顾传染病在历史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吧。
传染病与人类,不了的恩怨
鼠疫:藏在香料船里的幽灵
14世纪,当时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横行欧洲,使得欧洲境内1/3的人口丧生,欧洲人经历了一场空前惨烈的浩劫——
有一位做香料生意的意大利商人,他拥有一艘专门用来运送香料的船只。香料所散发出的芳香,吸引大批老鼠来到船上。1347年的某一天,意大利商人驾驶着这艘满载香料的船只来到黑海港口,停靠在港口城市热亚那的一座仓库旁边。船上的老鼠跑到岸上,进入了仓库。过了一段时间,热亚那的居民相继患上了淋巴结肿大的病症。患者病死后全身皮肤呈黑紫色,情景特别恐怖。没过多久,这种病便迅速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从一个城市传播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蔓延到另一个国家,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欧洲大地。鼠疫流行了整整3年,欧洲人民在惶惶不安中度日。这次鼠疫大流行,使得欧洲不少城镇人口灭绝,死亡人数高达2500万,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不是战争,死亡人数却远胜战争的流感风暴
1918~1919年的世界流感大流行是人类受害最深、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都市传染病大流行。美国在此次流感结束时,有50万人因此而丧生,死亡者绝大多数为城市人口。这次流感仅持续6个月,却在全球夺走了4000万人的性命。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历经4年,也不过使1500万人丧生。这场流感的意外功劳是促使长达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偃旗息鼓,因为交战双方再也没有人力、兵力和资金维持这场战争了。
讲到流感,不禁让我们想起这几年出尽风头的禽流感。1997年5月,香港一名3岁儿童死于一种奇怪的病——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禽流感本来只在禽畜、雀鸟身上发病,特别是在家鸡身上最容易发病,引起鸡感冒,也就是得了鸡瘟。这种病毒的大名叫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H5N1亚型(一般称禽流感病毒)。这种禽流感病毒的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极为相似,其危险之处在于患者感染禽流感后,并发肺炎的概率相当高,对于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等自身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来说,感染禽流感可能出现严重症状,甚至致命。香港政府为了根除禽流感,决定宰杀并掩埋掉香港所有的鸡。所幸的是,此次禽流感只是数例散发,并未造成流行。
埃博拉出血热:最致命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非洲丛林往往是残暴、嗜血的传染病发源之地。1976年,赫赫有名的埃博拉出血热首先在刚果爆发,已发病的318名患者中有280人死亡。1995年,在刚果的同一地方又爆发了埃博拉出血热,315人患病,255人死亡。苏丹的马力迪地区在1976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爆发了大规模的埃博拉出血热,造成近200人死亡。
埃博拉出血热是人类所知的几种最致命的疾病中的一种,临床研究表明,一旦感染此病,死亡率将高达50%~90%。埃博拉病毒通过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精液等传播,潜伏期约为3周。埃博拉病毒的初期症状为突然发烧、全身无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喉咙痛。接着,感染者会呕吐、腹泻、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最后内脏器官和皮肤都会出血。
进入新世纪,仍然难逃传染病肆虐的宿命
时过境迁,也许有人认为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不以为然。那好,让我们再来看看传染病肆虐的现代版吧。
1994年,印度发生大规模鼠疫,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1995年,非洲再现埃博拉出血热(2001年、2003年又再次出现流行)。
1996年,英国疯牛病。
1997年,香港禽流感(2001年5月,禽流感又在香港卷土重来)。
1998年,东南亚“尼巴”病毒引起脑炎。“尼巴”病毒名称源于马来西亚的村庄名,在1998年和1999年共使276名马来西亚人和新加坡人患病,迫使屠宰场和养殖场将100多万头生猪屠宰销毁。
2000年,非洲发生裂谷热。
2001年,欧洲发生口蹄疫。
2002年,美国爆发了西尼罗热,已经有数十人感染此病死亡。西尼罗热是由西尼罗病毒引起的,该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潜伏期通常为1~2周。
编者按:熬过了严寒的冬季,病菌们伸伸懒腰,开始磨刀霍霍,伺机发动新一轮的攻势。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预防。在以下的篇幅中,我们将针对一些春季常见的传染病进行预警。
提前拉响的警报春季传染病的新一轮攻势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病菌经呼吸道传播。病菌先在鼻咽部位停留,然后由此入血,再定居在脑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该病的发病率通常从11月份开始上升,次年的2、3、4月份患者明显增多,形成一个高峰,称为流行期。主要是因为这段时期气候变化较大,日夜温差大,使人体鼻咽部黏膜的滤过功能降低,从而促使脑膜炎双球菌容易侵入呼吸道并进入血液和脑膜。人口的大流动,例如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的大串联就曾经促使本病大流行。另外,室内空气的不流通、居住拥挤等因素都有利于细菌通过呼吸道传播。
得了流脑后,最初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流鼻涕、鼻咽干燥、咽痛、全身不适等。一部分人得病后就停留在这个阶段,过几天就痊愈。而有些人的病情还会继续发展,原因是流脑病菌进入血液并很快进入脑膜,接着便会出现流脑特有的许多症状和体征。例如患者突然高热,体温往往达到40摄氏度,伴有寒战。皮肤、黏膜有出血点。剧烈头痛和喷射性呕吐也是流脑的主要症状。流脑虽然主要是脑膜发炎,但脑实质也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所以,一旦出现感冒症状伴高热、头痛、呕吐等,应迅速送患者到医院治疗。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和戊型肝炎是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传播。甲肝和戊肝病毒可以污染水源、蔬菜、食品及各种用具,接触这些含有肝炎病毒的物品,或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都可能造成感染。春季大量海鲜上市,尤其是毛蚶等海产品,其所含的病毒量往往是其他物品的几十倍。不少地方都有生食海鲜的习惯,一旦食入带有病毒的海产品,感染病毒致病发概率极高。
得了急性甲肝和戊肝,其表现通常是发热、全身疲乏、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呕吐、尿色深黄如浓茶,眼睛和皮肤发黄,肝功能检查出现转氨酶迅速升高到几百甚至几千单位。甲肝和戊肝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会转为慢性,但是老人和孕妇一旦感染戊肝,后果较为严重,可能发生肝坏死,即重型肝炎。
流行性出血热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某些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一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春季气温转暖,老鼠活动频繁,加上不少民工往来,居住环境脏乱,容易引起该病发生。该病流行季节为4~6月份。
百日咳
百日咳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百日咳杆菌引起,表现为阵发性痉挛咳嗽,常出现吸气末吼气,病程可达3个月以上,故称百日咳。幼婴常因此病导致窒息、肺炎、脑病等,病死率高。
百日咳为全球性疾病,全世界每年的患者达6000万以上,与麻疹、水痘相似。一旦密切接触,易感儿90%患病,本病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以冬春季较多见,夏天也可有。婴幼儿多发,2/3为7岁以下小儿,近年来在青少年中也多见。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炎症,该病通过飞沫在空气中传播。临床上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为特征。患者大都有发热和轻度全身不适,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炎,青春发育期患者可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流行性腮腺炎民间称为“猪头肿”,中医叫“痄腮”、“蛤蟆瘟”等。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源是患者,包括临床不典型的、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感染者的咽喉或唾液腺的分泌物中均有这种病毒,因此感染者有咳嗽、打喷嚏等症状时病毒传播较快;无明显呼吸道症状时,则近距离接触者被传染的可能性较大。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物品、玩具而受传染。冷而潮湿的空气有利于病毒传播,干热的气候则不利于体外病毒的生长,故流行性腮腺炎以冬、春季为流行高峰。一般最高峰出现在3~4月份。
除上述疾病外,麻疹、风疹、水痘也是春季高发流行病,详情参见本期第48页《病毒: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在此不再赘述。
击中“死穴”,传染病无法流行
在本专题的第一部分中谈到,传染病若要在人群中传染或流行,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只要控制住了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下面我们结合上述常见春季传染病来加以说明。
努力隔离、消除传染源——对患者实施某种程度的隔离,可起到切断传染源的目的。不同的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时间不一样。对流脑来说,患者的隔离时间应持续到患者症状完全消失3天后;甲肝和戊肝患者发病后至少应该隔离30天;白喉为7周;流行性腮腺炎至少须隔离至病后10天。
设法切断传播途径——①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特别是老人和体弱者。流脑、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等是通过飞沫传播的疾病,在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商场、集市等地),必要时外出戴上口罩。②保持室内通气、多晒太阳。例如,对流脑的预防,家中要做到“三晒一开”,即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和开窗通风换气。因为脑炎球菌非常娇嫩,若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细菌就容易死亡。房间则可用紫外线或过氧乙酸消毒。③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忌生食。由于消化道传染病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因此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切忌不洁饮食。甲肝病毒常通过毛蚶等海鲜传播,所以要避免生食海鲜的坏习惯。④积极灭鼠、灭蚊、除蟑螂。有些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多由老鼠传播,疫区老鼠密度高低与疾病流行密切相关,因此清理整顿环境卫生,定期、定区、因地制宜采取灭鼠措施等,对预防由此类害虫为媒介的传染病可起积极作用。此外,野外郊游或作业时,最好穿紧口长袖衣裤。谨防食物被老鼠接触,尤其是工棚和田间地头,警惕老鼠接触食物和用具。
尽可能保护易感人群——措施主要有药物预防、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等。被动免疫是指通过注射相关的抗体,主动免疫则通过注射(或服用)相关疫苗或类毒素在体内产生抗体。例如流脑疫苗,重点接种对象为流行区儿童。对于非流行区,一旦出现病例,应该全民接种。流行单位、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应口服磺胺嘧啶等药物预防。对于甲肝,目前已经有了非常成功的减毒活疫苗,普通百姓尤其是小孩,应该及时接种;戊肝疫苗正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白喉的预防,常采用“白百破”(即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注射。一般来说,被动免疫起效快,但预防的持续时间短,主动免疫则起效慢,但预防的持续时间长。采取何种方法,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此外,合理休息、劳逸结合、营养均衡、适当运动,均有利于机体抵抗疾病的侵袭。
编后:本策划得到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传染科潘孝彰教授、北京解放军302医院刘士敬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科崇雨田副教授等专家的大力协助,在此深表谢意。
小知识
传染病患者治愈后还有没有传染性
一般传染性疾病的传染性有一定的规律,大多在发病前数日(潜伏期末)就有传染性,发病后到症状明显时传染性加强,一旦病情好转,一般情况恢复,意味着病原体被消灭,已不具传染性。但是少数患者成为病后带毒或带菌者,当这些病原体被排出体外时,也会对外界造成威胁,但这毕竟是少数。
传染病的分类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一章第三条,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流行性出血热、炭疽、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等;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等。
- 上一篇: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挡病毒的另一道防线
- 下一篇:乙肝疫苗坐镇,病毒为何依旧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