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自杀:我们有千万种理由活下去
我的自杀体验:不堪回首
以下是一位自杀未遂者的真实自杀体验,让我们来听听这位“过来人”的心声吧——
那段人生最灰暗的日子里,我在日记里写下“出生不能选择,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所以,我决定,何时结束自己的生命,一定要自己做主”。
那时,相恋8年的男友跟我提出分手,我当时真的觉得天都已经塌了下来,我觉得什么都完了——我的梦想,我的感情,我的一切。
哭到麻木之后,人变得有点痴痴傻傻,没有任何吃东西的心情,家里人很体贴,没有打扰我。这样过了两天,家人感觉不对,开始担心了。于是变着花样给我做各种好吃的,苦口婆心地给我摆事实讲道理。可是,第三天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吃。
事后想想,一开始我是真的没心思吃,可后来,却是想吃也吃不下了。到了第四天,我只能不停地喝水,任何食物进入胃里都会让我呕吐不止,喝牛奶都会吐。为了避免我饿死,家人把我送到医院去打点滴,好像是葡萄糖之类的东西,“绝食自杀”就此宣告终了。然而,医生挽救了我的身体,却没有挽回我深深受创的心灵。
好不容易恢复饮食之后,身体强健了许多,精神也好了,便开始胡思乱想。思考的结果是我没有任何理由再生存下去,我可以离开了。接着就是谋划“离开”的方式:上吊?多丑啊,脸会变成紫色,舌根会吐出,受不了!卧轨,太可怕,我很难想像自己会平静地卧在冰冷的铁轨上,眼睁睁地看着呼着热气的钢铁怪物以雷霆万钧之势向我压来。溺水?割腕?都不行。
最后,在一个家里没人的日子,我吞下了大半瓶安眠药,然后静静躺在床上等死。
大多数人肯定和我曾经想的一样,以为会昏昏睡去,安详地离开,对吧?其实根本不是。药劲发作之后,胃里折腾得翻江倒海,五脏六腑好像移了位似的,偏偏神志分外清醒。实在挺不住了,我决定起床打电话叫救护车。这时我才发现起不来了。身体完全背叛我的意志,四肢软弱无力。我试图移动,可是不行。我想喊救命,也发不出声音。
当然了,我现在还活着。那是因为紧要关头时家里有人回来了,发现我不对劲,把我送到医院洗胃,我又被抢救回来。我觉得整个事件当中最残忍的是,神志居然不曾片刻昏迷。
抢救结束后,我浑浑噩噩地睡了过去。醒来一睁眼,就看到两鬓斑白的父母,双眼噙泪,揪心地望着我,床边围着一圈亲友,那痛心疾首的样子,深深地触动着我。我恍然醒悟:如果我离开了人世,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尤其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父母。我有理由、有必要继续活下去!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纵使整个世界放弃你,你也不要放弃这个世界!”我被那么多人爱着、宠着,却居然还要选择自杀。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想法实在是太自私了,我完全没有顾及到我家人的感受,也没有考虑到我身边那些关心我的朋友的感受。
人活着会有很多时候觉得累,但逃避永远不是办法,人总是要坚强地面对一切。从此以后,我将会努力地活下去,努力地!
编者按:自杀也许是能够一了百了,“轻松”地抛弃一切包袱,但是,自杀前你有没有想到:你的死给家人、朋友带来多大的伤害!我们不应轻易地放弃生命,因为还有很多人没有放弃你,这个世界也没有放弃你。
谁在为自杀推波助澜
林某,炒股失败跳楼自杀。其实,股市有风险是每个股民都知道的事实,炒股胜败如兵家常事,而且林某亏得并不严重,他手里完全还有足够的资金东山再起,完全没有必要因亏损而跳楼。林某死后,留下妻子和一个正读高中的女儿。妻子是某工厂的技术员,丈夫自杀后心情悲痛,一直无法平静,导致工作中屡屡出错而被辞退。回到家后精神恍惚,整天郁郁寡欢。女儿读高三,临近高考,爸爸的死对她打击很大,怎样都无法集中精力复习功课,每次模拟考试成绩都相当不理想。对爸爸死亡的悲痛和对高考的绝望,使女儿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每次看到妈妈对着爸爸的遗物伤心垂泪,母女俩便抱头痛哭。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因林某不负责任的自杀而变得支离破碎,他的死给家人留下的阴影不知何时才能散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翟书涛说,自杀是人类的悲剧。全球每年约有100万~120万人自杀死亡;世界上每40秒钟就有1人成功自杀;自杀是15~35岁年龄段人群前三位的死亡原因之一;每一位自杀者都要严重影响至少6个人(指亲友);自杀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心理和经济上的影响无法估量。
任何一个人都能罗列出一大串自杀理由:失恋、学习成绩差遭父母责骂、婆媳关系紧张、工作中受委屈等等。但哪些原因最为常见,也许就没有几个人能说得出了。
历时4年,研究中国人生活事件与自杀关系的大型调查报告《在中国自杀研究中评估生活事件的重要性》告诉了我们答案。据统计,自杀未遂者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依百分比的高低排序,居前10位的分别为:夫妻吵架或不和、与其他家庭成员不和、躯体疾病、经济困难、工作或学习困难、亲属生病或死亡、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家庭成员之外的人的矛盾、恋爱或婚姻问题、与生育有关的问题。
据资料显示,在中国,大约有62%的自杀者服用农药或鼠药自杀,而其中的75%服用的毒药来源于家中所存放的农药等。13岁的中学生李志强(化名)就是其中的一员。
由于作业没完成,志强被老师整整罚站了一个上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冷嘲热讽,老师甚至说像他这么差的学生早该去留级了,免得拖班上的后腿。志强羞愧难当,恨不得在地上找个缝钻进去。中午放学回到家中,志强在自家门槛上待了一会儿,越想越难过,便走进自家堆放农具的屋子,找出一瓶剧毒农药甲胺磷,拧开盖子仰脖猛喝了几口。过了半个小时,家人才发现他口吐白沫,不醒人事,立即送医院救治,但已回天乏术。
假如当时找不到农药,志强没有了杀死自己的“凶器”,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可惜生活中没有假如,回看这个事件,剧毒农药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竟然触手可及,这是多么令人惊讶的事。
专家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受到挫折、感到无路可走和对将来绝望的人,如果周围有可被利用于自杀的工具,便足以激发他的自杀企图。自杀工具的易获取性与自杀率呈正相关性。所以,必须控制和管理那些可被轻生者就近利用的自杀工具,如有机磷农药、煤气、精神药物、枪支等。
编者按:如何有效地防止自杀,一向是人们所面临的难题。但我们发现,很多存在心理危机的轻生者,常常是因为有问题找不到求助对象而导致自杀。作为亲友,如果能在关键时刻为他们提供关怀和帮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语惊醒梦中人,他们的轻生念头可能就由此打消。
“亲友团”自杀成功与否的外力
一位20多岁的女孩,男友出车祸骨折进了医院,女孩一直守在病床前陪护。这时有人打男友的手机,因男友行动不便,故女孩代为接听。对方是个女的,自称是男友的老婆。女孩此时犹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天啊,相恋多年的男友居然已婚,这么多年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自己算什么,是情人还是二奶?没想到自己把身心都托付出去的男人,一直在玩弄和欺骗自己,自己还傻呼呼地跟了他这么多年。想到此,女孩不禁心如刀绞,这么多年付出的感情和青春,得到了什么,竟然全都付诸东流。前一段感情曾让她遭受打击,现在的男友又是这样,这世上还有没有靠得住的男人?想到这里,女孩万念俱灰,爬上医院病房的窗户,准备从20层高的楼上纵身跳下……
不过,这个女孩并没有死,因为她最后根本就没跳。女孩的父亲及时赶到,跪在病房走廊的地板上老泪纵横,父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苦相劝。看着白发苍苍的父亲,女孩的眼泪夺眶而出。幼年丧母,父亲含辛茹苦二十多年把自己养大,如果就因为自己感情上的打击舍父亲而去,未免太过自私。自己死了之后父亲怎么办?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还要整天生活在失去女儿的巨大悲痛之中。如果真的往下跳,那杀死的不仅是自己,同时也将父亲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彻底摧毁,于心何忍?与男友分手也并非世界末日,还有父亲真正关心疼爱自己,况且自己还年轻,实在犯不着为此事赔上性命。就这样,亲情的力量最终将女孩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46%的自杀未遂者从轻生念头形成到执行不到10分钟,可见冲动性、无预谋性的自杀占了将近一半。半数以上的自杀未遂者声称:至少在事前一小时未想到自杀,自杀往往是在“一时冲动”或“一念之差”的驱动下付诸实施的。这时,如果亲友在关键时刻拉他们一把,这“一念之差”很可能由此打消,可见,亲友的干预对自杀者心理的转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越来越疏离,自杀者的心灵更加孤独。“面临心理或生活的困境,却找不到求助对象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专家如是说。因而,亲友的关怀与帮助对有轻生念头者,无异于雪中送炭。
然而,欲自杀者的亲友也很茫然,无从下手。对有些问题他们显得很困惑:很多成天要死要活的人,他们大多数不会是真的自杀吧?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哭着喊着要死要活,这其中很大部分是对周围人发出的求救信号。有很多人死前对周围人说过类似的话,但没有引起周围人的重视,所以凡是有这种信号的人,或者有这种言语的人,或者发现他的行为跟往常有些不太一样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你要把这些现象跟他平时的性格或者他遇到的某些生活事件联系在一起考虑。
那么,能否与欲自杀者共同讨论与自杀有关的问题呢?这会不会刺激他们,加速他们自杀计划的实施呢?关键的一点是,你能否正确把握住欲自杀者的心态,能否缓解或消除欲自杀者的不安情绪或精神症状,有没有能力帮助欲自杀者发现并消除导致其自杀的根源。如无法做到或不能完全做到,则应寻求医学上的帮助。
不论自杀是有预谋的或是有计划的,抑或是突然的、不可预期的,实际上自杀者在采取自杀行为前仍有许多蛛丝马迹或迹象表露出来。防止自杀最关键的一点是尽早发现自杀者的自杀企图(包括自杀原因、自杀方式、自杀时间等)。发现自杀者有欲自杀的倾向,在给予适当安抚、劝慰的同时,如有可能应尽快将其送至就近的心理科或精神科,请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判断真正的自杀原因是什么,在做出论断后予以恰当的处理,给予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或二者相结合。
如果欲自杀者不愿到医院,家人或友人在屡劝无效的情况下,为挽救生命,应当机立断,在半劝半强制甚至在强制的情况下,将自杀者送往心理科或精神科接受诊治,因为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世界上再没有比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的了。
链接:哪些人容易自杀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全国性心理解剖研究》,找出了在中国“独立的自杀危险因素”,按其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死前两周抑郁心理的严重程度,有自杀未遂史,死亡当时急性诱发生活事件导致的急性应激强度大,死前一个月生命质量的降低,死前一年负性生活事件产生的慢性心理压力,死前两天有急性生活事件发生,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过自杀行为,朋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不出现或只出现上述一个危险因素者没有一人死于自杀,同时出现2~3个危险因素者有30%自杀、出现4~5个者有85%自杀、出现6个以上者96%死于自杀。
危机干预:将自杀扼杀于摇蓝之中
在某公司工作,年逾三十的白女士,因工作失误而使公司业务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而受批评和扣发奖金。白某认为,因工作失误扣发奖金是应该的,但不能忍受的是公司领导在会议上的点名批评。领导在批评时未虑及她在公司多年呕心沥血工作的“丰功伟绩”,使平时颇受同事尊重与追捧的她成了被“讽刺挖苦”的对象。
这件事,让白女士不再意气风发,光彩照人,对以前喜爱的唱歌、跳舞、交际也不再感兴趣,心灰意冷,苦闷抑郁,失眠,不思饮食。白女士只要一想起“不公正的对待”就伤心流泪,不知以后如何面对同事、家人与友人,多次想自我了断。只因念及3岁的儿子无人照料,还有对她无限体贴的丈夫,而数次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尽管丈夫曾反复地开导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丁点小事无足挂齿,一切从头开始,但白女士仍将欲自杀之事常挂在嘴上。某日下午,白女士的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与其忍辱偷生,不如早日了结的念头,将房门、窗户紧闭,打开了煤气,静静地躺在床上。在呛人的气味中,白女士突然醒悟过来:我是不是不正常了?是不是应找心理医生咨询一下?
第二天,白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心理咨询室。心理医生了解到,白女士是一位自幼行事果断坚决、不允许失败、任何事情都要做得比别人优秀的女性。此次挨批,实为白女士人生中的第一次,所以反应剧烈。通过反复的检测,心理医生对白女士下了心因性反应(应激相关障碍)的诊断。在予以心理疏导与认知治疗,并辅以调节情绪的药物后,白女士对挨批一事有了正确的认识,重新恢复了健康的情绪,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上。
张晋碚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人在社会中生活,时常会碰到令人烦恼伤心甚至绝望的事。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通过心理平衡机制进行自我调节。从而恢复正常的心态。但如遭遇到的生活事件(精神刺激)过于严重,或虽不算严重,但因当事人心理素质较差,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或平衡,就会因此而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欲自杀等,这时就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了。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是帮助欲自杀者渡过危机,重建心理平衡。心理危机干预可通过热线电话或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咨询人员在让欲自杀者充分表达情绪体验,分析其欲自杀的直接原因后,可与其共同探讨解决危机的步骤与方法。在此,咨询人员的交谈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否则难以疏导对方的情绪,甚至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每年大约有50万名少年参加十年级会考。1998年,会考成绩公布后5天之内,有28名学生自杀。马休里是当地助人者中心的工作人员。1999年,马休里决定,在那关键的5天,该中心将昼夜开放,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每天工作7小时。在媒体帮助下,父母和老师得到建议,让他们对学生少些批评多些支持。志愿者去学校,竭力营造一种倾听的社会氛围。这一年,会考成绩公布5天之后,只有5个学生自杀。与1998年的28人相比,自杀防止工作的效果相当明显。
张晋碚主任医师: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可以针对个体事件,对于某一人群,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社会干预,也是很重要的,如上述例子。同样,也可在某些大型灾难事件发生时起到作用。如地震、空难、自然灾害等时,有必要进行计划性的干预。目前我国已有这方面的发展,如空难时,有专业心理医生辅导遇难者的家属。
编后:自杀者结束生命为的是“得到解脱”,却给周围人留下巨大的悲痛,因此无论是哪种动机,自杀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本次策划结束前,我们用张国荣的一句歌词与读者共勉:“继续行,洒脱地做人”。
本次策划得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张晋碚主任医师,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刘珍妮副主任医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 上一篇:真酒令人醉,假酒要人命
- 下一篇:无处不在的过敏原